第51部分(第4/4 頁)
環節。因應考者為大學或中學畢業生,程度參差不齊,故考試科目以基本之學課為限。但銀行事業包羅永珍,與各業均發生關係,故各種人才均有需要,考題亦不限於一隅。考試主旨是對人才設法深求其思想是否純正,見解是否準確,並設法測量其理解能力和基本智識程度。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795~796頁。 民國18年(1929年)銀行將實習學校改為銀行傳習所,以培養專門銀行人才為宗旨,在教材選擇、教員聘任、錄取學生上都極其嚴格,取精重質。是年8月舉行第一次考試,資格以高中畢業、大學預科畢業或高等專門學校肄業二年以上者為限。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同上引書,第806頁。 一些大的民族企業,新職員的錄用,也用招考的制度。投考的資格,練習生須為初中畢業。朱邦興等,同前引書,第714頁。而二三十年代各華資銀行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等要職幾乎都由歸國留學生擔任,如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嘉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浙江興業銀行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徐新六、浙江實業銀行董事長李銘、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經理錢興之、新華銀行總經理王志莘、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等,均為留日、留美或留英的歸國留學生,他們構成了華資銀行界的中堅力量。何益中:《歸國留學生與上海華資銀行業的進步》,上海:《史林》2000年第3期,第93頁。 安克強透過對29位上海市政府主要領導官員資料的分析,發現他們最顯著的特點是學歷高,均在高等學府或軍事院校接受過高等教育。1929~1930年,市政府24%的職員為大學畢業生,25%是中學畢業生,11%是小學學歷,7%來自教師進修學院,還有4%是國外歸來的留學生。安克強,同前引書,第88~89頁。
由此可見,就個體層面所受的教育及組織層面的科層制結構而言,職員階層是上海社會最具現代性的群體。學校以其社會組織及社會化場所的功能,使教育成為促使一個人具有現代性的、非常強有力的直接和獨立的因素。英克爾斯在對發展中六國進行的從傳統到現代人的研究中發現,在決定個人現代性的水平上,教育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直接的和獨立的因素。教育等級每升高一層,現代人的比例就有實質性的增加。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及社會化場所,學生們在那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學到了新的態度與價值,發展了新的行動傾向。見前引書,第197~201、205頁。 而科層製作為一種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為現代社會提供了技術化、理性化、規則化、非人格化的有效組織形式。這使得職員階層作為現代城市人群,首先表現出較強的現代意識和職業道德。由於大多數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易於接受新事物和現代價值準則,具有現代人的法理、良知與判斷是非的標準,因而表現出較高的自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社會品性。忻平,同前引書,第128頁。 這既是上海社會在轉型中思想信仰和職業選擇多元化特徵的反映,也是現代化程序中對新的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他們遵守行業規範:“儀容整潔、態度和藹、職業道德、服從上級、遵守規則、不管閒事、辦事敏捷、講究效率。”對待職業有極大的責任心與創造性,能自覺地將職業謀生上升到為社會服務的高度,其職業的宗旨是:為己謀生,為人群服務。職業教育的訓練要點是責任心、工作效能、互助、廉潔、樂業興趣、創造精神。因此,敬業、樂業、創業精神往往成為企業的表率與凝集力,同上引書,第128頁;張仲禮,同前引書,第771頁。並推動著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職員職業效能、道德規範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