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古不如今的中醫舌診(第1/2 頁)
有很多人並不瞭解中醫,導致對中醫的誤解就是,中醫就是古代的東西,一直沒發展,一直沒變化。
至於多古?說實話,穿著清朝馬褂演秦漢劇的人,可能也斷不了這個代。
盲目的崇拜中醫的,則是覺得中醫這個玩意兒,很高大上,逼格很高,又神秘又能吹牛逼。
很多混吃等死的祖傳中醫,則是如同滄海一粟一樣,抱著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東西,然後不知所謂。
李介賓很小的時候就把家中藏書看完了。
當他看完一千本書後,他得出來一個結論。
他其實只需要看其中的一百本就行了,剩下大多都是重複的內容,但是這個結果是他看完一千本書以後得出的結果。
等到李介賓上了大學,讓他最驚喜的就是能看的書更多了,就好像把老鼠放到了糧倉裡一樣。
看的書越多,中醫學對於李介賓來說,就再無秘密可言——假如有,就差修仙了。
以下內容非網文爽文內容,有極其嚴謹的考證,供各位看官瞻仰:
上古不知歲月,巫醫分家之後,有上古醫家三派。
《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孔疏》引舊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天子脈訣。
傳於後世經典者,《靈樞》為黃帝針灸一派;《本草》為神農本草一派;《難經》為素女脈訣一派。
此為先秦之前,中醫原始者也。
假如中醫學大學生想穿越,就穿這個時候,就能體驗一把聖人傳道的感覺,打個比方,這個時候根本沒什麼舌診。
你把這舌診方法一背誦默寫編纂一下,記得刻上自己的名字,只要不失傳,你就能體驗一把被後人尊為始祖大聖的快感。
越早越好,因為那時候是中醫空白期嘛,稍微漏一點現代中醫學的知識,都能被當做醫仙兒給供起來。
越往後的話......估計以現在中醫的學習水平,夠嗆了。
話題說回來,何老師之所謂不知道《傷寒論》裡面有辨舌內容,不完全是因為他菜。
舌診在中醫學歷史上,發展成熟的比較晚。
元代才有第一部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十二舌圖驗證、論說傷寒表裡,也就是說在這之前,雖然也有看舌的,但都不成體系,隻言片語。
並且,敖氏秘而不宣,準備祖傳下去,後來因戰亂亡失,被杜清碧發現,在此基礎上增添二十四圖,合為三十六圖,並列方其下,這就是如今市面上流傳的《敖氏傷寒金鏡錄》。
原本的十二圖版本,未能流傳下來,李介賓深以為憾,並不是裡面內容會更高深,而是透過對比更能體會出其發展脈絡,這是更高的視角。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溫病學派的興起,系統的發展了舌診,將其納入衛氣營血、三焦辨證體系中,甚至還有驗齒的內容。
而到了民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大家曹炳章先生,撰寫了一本空前的里程碑式的舌診著作《辨舌指南》,附彩圖122舌,是集古今歷代醫家論舌之精華的大成之作!
可惜,曹先生生的晚了,知名度不高,不過就算生的早也沒用,除非魂穿,穿到漢唐,說不得曹先生能混個舌聖的名頭當當。
不過古代想弄彩圖估計也不容易,就算弄出來書籍,想傳播也是個問題。
有時候李介賓也會白日做夢,假如自己穿了......細思極恐,如果真的穿了,估計就沒張仲景什麼事兒了,也沒後續醫傢什麼事兒了,那麼中醫學歷史會很無趣吧,那種生機勃勃,萬物競發的境界估計就沒了。
何老師在上面大概講了一下舌診的原理。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