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國之農事(第2/3 頁)
究虛實相合。
既要向上天祈禱保佑穀物豐收,也要落到實處認真耕作。
這兩件事都是大事。
作為皇帝,在正月二十五這天,他又親自前往東郊的皇莊。
此時,奉禮郎已經設定好御耕位,典儀在御耕位東西兩側設好了侍耕群臣位次,尚舍又在祭壇上設好了面向南邊的觀耕御座。
將到皇莊,文武侍耕及皇莊的耆老、庶人都已在皇莊西門依次站立,等候趙官家的到來。
趙禎在車輿上,與眾臣和耆老稍微打個招呼,就直接進入了皇莊的思農殿。
皇莊又稱之為耕藉所,在這裡還建造有給皇帝休憩更衣的宮殿。
趙禎按照儀制要求,換上了通天冠和絳紗袍,然後乘坐御輦出門。
沿著尚舍設好的黃道,到達御耕位。
隨後,眾臣行禮,一切按照儀式繼續進行。
奏樂,起舞。
眾官都表演好著自己的角色。
及至最後,趙禎接過藉田令手中的耒耜,按照往年的慣例,推行三圈。
然後,隨行的眾官,也拿起耒耜,在各自的位置,推行幾圈,完成禮儀。
這場藉田禮算是簡單結束,後面都是禮官繼續進行,趙禎乘坐御輦返回思農殿。
作為大宋的皇帝,趙禎深知農業在整個大宋的地位。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國家強盛最關鍵的指標,人口越多,稅收就會多,兵源就會充足。
要求人口增長,同時保證人口穩定不叛亂,就需要大量的糧食。
糧食是大宋保持長久安穩的基本盤。
所以趙禎一直以來,都想著辦法,從各個方面去發展大宋的農業。
例如,派遣了大量的使者前往東南亞的占城、暹羅尋找各種水稻。
同時也派人去大理國和東邊的日本國,這裡也有著一定的水稻資源。
然後在廣州進行水稻雜交的研究。
趙禎將水稻雜交的基本原理告訴了這些研究人員,剩下的就是靠著他們的探索。
如果水稻資源不夠,他們也可以直接透過廣州的官員或者商人,去各地尋找。
這些研究人員,一部分是那些民間的老農,一部分是那些農家計程車子,還有幾個立志要做“大宋神農”的國子監讀書人。
趙禎對這些士子,還有這幾個讀書人都保持著一定的關注。
千金買馬骨,最後他也還給這幾個國子監讀書人賞賜了功名。
由此,位於廣州的水稻研究所也建立起來了,這是大宋第一個水稻的研究機構。
幾年後,趙禎又在蘇州建立了第二個水稻研究所。
趙禎建立第二個研究所,卻是因為位於廣州的水稻研究所出現了問題。
人員出現了問題。
這些老農與士子產生了一些不可調和的衝突。
兩者之間互相看不起。
士子認為自己是讀書人,怎麼可以蹉跎在這裡,研究這些“無用”的東西。
老農認為這些士子雖是農家出身,但只知道讀書,或者寫寫錦繡的文章,根本不會搞水稻的研究。
士子又認為,老農搞的根本不是研究,而只是和其他人一樣,只是在簡單地種植水稻,領著官家給的俸錢,糊弄官家。
最後事情透過國子監的那幾個讀書人捅到了趙禎這裡,這幾個讀書人,兼著研究所的事,同時在廣州也有著差事。
功名、差遣俱有,他們倒是沒什麼問題。
面對研究所人員內訌這種事情,趙禎也真是頭疼,只得將這些士子調到了蘇州,成立了第二個水稻研究所。
但最後,這些農家士子,不甘在這裡繼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