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東林書院,大佬密謀(第1/3 頁)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七箭河。
一排三楹門房,門上題“東林書院”,左右門聯“此日今還在,當年道過南”。
邁入東林書院大門,一座莊重、古樸的石牌坊,上書“觀海來遊”“洛閩中樞”。穿過石牌坊,甬道兩側兩根粗大的木製旗杆固定在兩塊方形旗杆石上。
旗杆上懸長方形旗幟,東西各一面。西側旗上“聲徹瓊林”,東側旗上“香飄桂殿”。
整個東林書院內有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心鑑齋、小辨齋、道南祠、東林庵等建築,各建築間由東西長廊相聯。
一條呈半圓形黃石駁岸的月河,東西橫貫在道南祠與東林精舍門前,上架小橋。東側還有形似弓背內的護城河名“弓河”。
麗澤堂是東林書院講學的重要場所。依庸堂是東林書院的主體建築,是東林大會之前舉行講學禮儀之所,被稱為東林學派學術領地象徵。
東林書院始建於北宋。萬曆32年,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東林八君子重建書院,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顧憲成擔任東林書院山長,進行講學。
東林書院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精神。諷議朝政、評論官吏,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在明末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使得書院聲名大著。
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地、議論國事的輿論中心,成為全國政治的焦點,成為“東林黨”成員的聚集地和來源地。
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者及其支援同情關聯的朝野人士統稱為東林黨。
東林黨不同於近代的政黨,既沒有固定的章程,也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而是因政治見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動中經常結合在一起的一批人。
東林黨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反對東林黨則等於與讀書人為敵,這樣一來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由於東林黨人抱團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也紛紛結成幫派。
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浙江人的浙黨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浙黨聲勢較大,浙黨沈一貫、方從哲先後出任內閣首輔。
東林黨前期有信仰,憂國憂民,後期講利益,誤國誤民。而利益集團一旦形成,清流也就不復存在了。
原來的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逐漸演變為黨派鬥爭,規模進一步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明末黨爭。東林黨與對立各派圍繞國本之爭,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萬曆40年,顧憲成病逝,東林黨掌管機密軍師天閒星入雲龍高攀龍接任東林書院山長。
高攀龍字存之,出生於嘉靖41年(1562年),萬曆17年進士。初授行人,因上疏參劾首輔王錫爵,被貶廣東揭陽典史。萬曆22年辭官歸家。
天啟元年重獲起用,被任命為光祿寺丞。歷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僕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天啟6年,高攀龍不堪閹黨侮辱,投水自盡。
依庸堂前懸掛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甚是醒目。
對聯下,端坐著四位氣宇不凡的老者,四人談笑風生。
“進卿兄、夢白兄、爾瞻兄,你們看看,這是道甫的飛鴿傳書。”高攀龍說著將信件交給在座的進卿、夢白和爾瞻三位老者。
“哦。”進卿接過信看完後又傳給夢白和爾瞻。片刻,眾人看完信件。
“存之兄,您如何看待?”進卿向高攀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