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人都是。就像狗、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如果沒有父母長時間的悉心照料,根本活不下來。我們依賴父母提供生理上的營養(比如食物),同時也依賴他們給我們微妙的“精神養料”——關懷、愛和肯定,這些養料幫助我們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識,每個孩子都需要它們。最初的關係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這種影響可能是好的或壞的。早期關係中有兩個方面決定了我們將會養成何種依賴模式。依戀風格影響到我們對依賴的感覺——它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關係劇本則影響到我們對依賴的看法——它決定了我們的期望和信念。
依戀風格
如果你跟小孩子相處過,你就會知道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特的跟他人互動的方式。有些小孩很膽小,容易受到驚嚇;有些小孩勇敢、膽大;有些小孩活潑、愛笑;有的小孩心思比較重、靦腆而拘謹。
小時候,我們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依戀風格——我們特有的跟其他人相處的方式。遺傳可能有點作用,但更主要的,還是小時候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對我們的教養方式決定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依戀研究專家瑪麗·美茵(Mary Main)發現,不同文化中(東方或西方,城市或農村)兒童的依戀模式具有顯著的共通性。不管是來自舊金山還是斯里蘭卡,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可以歸類到以下三種依戀模式之一: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較為平靜和自信。他們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賴的,而且他們似乎確信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會有人出現。安全型的孩子認為事情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他們的行為也更加自信。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的孩子膽小、易怒。他們看上去焦慮、緊張,好像照顧他們的人隨時可能離開他們,把他們遺棄在一個可怕的、充滿敵意的世界上。
安斯沃思教授的“陌生情境”研究
20世紀60年代後期,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瑪麗 ·安斯沃思
(MaryAinsworth)進行了“陌生情境實驗”,這是一個針對兒童依戀的行為測試。在陌生情境實驗中,孩子和父母(通常是母親)被帶到心理學實驗室的一間屋子裡,孩子被放在母親附近的地板上。然後,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一個陌生人走進來。他什麼都不說,只是穿過房間坐在另一邊的椅子上。孩子對這個“陌生情境”的反應能夠反映出他的依戀風格。焦慮型依戀的孩子害怕地緊貼母親。迴避型的孩子完全忽視陌生人(奇怪的是,他們也忽視自己的母親)。安全型的孩子更願意去冒個險:他們冒險靠近陌生人,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時地回過頭來看看作為“安全後盾”的母親,然後再次向前。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似乎不喜歡跟人親近。當別人擁抱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迴避——把身體繃得緊緊的。在成長過程中,他們變得很注意跟其他人保持距離。他們避免肢體和情感上的接觸,如果你靠得太近,他們就會後退。
孩童時期的依戀風格會延續到成年嗎?研究結果是肯定的。當然也有例外(一些膽小的孩子變成了企業家)。但是就大多數人來說,早期的依戀風格預示了我們長大後會如何跟別人打交道。通常,一個安全依戀型的小女孩長大後會是一個堅強、自信的女人。迴避型的小男孩長大後是一個冷淡的、疏離的男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章 不滿的根源:我們是如何隔絕了彼此?(3)
關係劇本
關係劇本是關於別人會怎樣對待我們的信念——他們會怎麼對待我們,他們是否會喜歡我們,當一切進展順利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如果發生衝突會有什麼後果等。關係劇本是在孩童時期形成的,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