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人生適意東與西:淺析清皇陵的特點(1)
------------
清代帝王陵寢,根據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清人入關前在舊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洲老家赫圖阿拉(滿語意為&ldo;橫崗&rdo;),還建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點強烈,並影響了入關後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還有一處不為人知的東京陵,位於遼陽(清東京)陽魯山,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關後,十個皇帝中除末帝溥儀沒建成陵寢,其餘九帝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和易縣梁格莊分別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順次入葬,即為清東陵和清西陵。他們的皇后、嬪妃、公主等也隨葬在此,形成了規模宏大、建築體系完整的皇室陵寢。因為清十三個皇帝中的十個陵墓都分佈在東陵和西陵,因此,本節著重介紹一下清東陵和清西陵。
程式規則
總的來說,清東陵和西陵的陵墓從規劃建制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佈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臺、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臺、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后、親王、公主、嬪妃的陵制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規則。
清陵中的碑樓與門牌等裝修,也都繼承了明代風格,只是更加細密,堆砌繁縟,色彩也更為鮮麗,少了點明代質樸雄厚的氣質,更多了些華麗、雅緻的風韻。
清東陵的建築特色
清東陵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園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系最為完整、儲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中華民族具有&ldo;敬祀祖先,慎終追遠&rdo;的傳統美德,歷來十分重視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也藉此祈求祖先對後世的蔭護。作為封建統治者則將其作為關乎國祚盛衰、帝運長短的要工重典來對待。到了清代,更把這種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ldo;天人合一&rdo;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宏、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徵。作為清代皇家陵園之一的清東陵正是這一傳統的不朽載體。
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ldo;居中為尊&rdo;、&ldo;長幼有序&rdo;、&ldo;尊卑有別&rdo;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顯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其統緒嗣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