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2/2 頁)
真馬等高的數以千計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現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軍事序列安排,分佈在三個坑內。三個坑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第一號坑為一個長方形地下土木建築,分長廊和十一條過洞,裡面放滿了排列成三十八路縱隊與陣勢的陶質武士和車馬俑像。試掘面積中,出土武士俑五百餘件,戰車六乘,每乘四馬,計陶馬二十四匹。此外,還出土一批青銅劍、吳鉤(彎刀)、矛、駑機、鏃、銅殳等實戰武器。
二號坑面積較小,約六千平方米,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個由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穿插成曲形的混編佇列。所用的兵器也依兵種和戰鬥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分別,各自持有弓、弩、戈、矛、戟、鉞、劍等。
三號坑最小,面積五百平方米,形似凹字。在坑的正面停放著一具面向東的華蓋乘車,後隨四個戴長冠的甲俑。在南北兩個側室裡,分別佈置著六十四個侍衛甲俑。專家們認為,這裡是統帥一、二號俑坑兵陣的指揮部。
1974年7月,袁仲一先生在陵園外城東門附近初步調查了門闕遺址,發現了農民在平整土地過程中出土的門礎石和石條等建築遺物。
8月份對內城的系統勘探,訂正了1962年調查時認為內城是方形的認識,經實測內城形狀是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
1980年初,地宮南牆出土。
1979年到1982年間,封土西側與北側的墓道及東側的五條墓道相繼被發現。
1995年3月,在距封土北邊沿130米處,張佔民先生主持清理了由6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築構成的陵寢遺址。
1996年至1997年間,在內外城之間的東南部又發現了一座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對新發現的大型陪葬坑進行了試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鎧甲,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