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2/2 頁)
歷史、文物價值。我國的古建技術,宋代有《營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都是官修的建築工程用書。但處於宋、清兩代之間的元、明兩代卻都沒有官修建築用書。因此,元明二代遺留下來的古建,就成為建築史學界研究元明建築法式、特點的基本素材。特別是像長陵稜恩殿這樣的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這座大殿從結構上看,屬疊梁式構架體系,不推山。宋元時期的叉手、託腳等構件已不採用,襻間斗拱也按照&ldo;檁、墊、彷&rdo;的組合方式由墊板代替。整體結構更趨簡化,節點更趨牢固。
陵園祭祀是我國古代陵園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西漢時陵中設有寢殿和便殿,陵旁設廟。時有&ldo;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rdo;之說。唐宋二代,陵園設有上下二宮。上宮設寢殿(又稱獻殿),用於舉行隆重祭獻儀式。下宮,即寢宮,是供奉墓主靈魂日常飲食起居的場所。明朝從孝陵以後,陵寢祭殿有享殿、陵殿、獻殿、寢殿、香殿等不同稱呼。殿內日常陳設有神榻(靈座、龕帳)、帝後神牌、冊寶、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種樂器。朝廷遣官致祭時,殿內再增置陳設祭品用的正案、從案、三牲案匣等。這些陳設說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舉行大規模祭獻活動,和平時司香火、四時供獻、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雙重功能。它兼有西漢陵寢寢殿、便殿或唐宋陵寢上下二宮祭祀用殿的功用。
總之,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這種依山建陵的佈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ldo;最大的傑作&rdo;。他的體驗是&ldo;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