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用伍子胥為謀士,孫武為將,發動了對楚國的進攻,五戰五捷,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倉惶出逃。伍子胥掘開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屍三百,以報當年殺父、兄之仇。他自己也因此而被封於申,所以又稱申胥。
公元前496年,闔閭在戰爭中受傷,死在歸途中。夫差即位後,於公元前494年出兵攻打越國,獲大勝。越國以金銀珠寶求和,伍子胥進諫,夫差不聽。
公元前491年和487年,夫差兩次興師伐齊,伍子胥再次進諫,應先去掉越國這一心頭之患,不宜攻打齊國。但夫差仍不聽忠言,反聽信伯的讒言,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對舍人說:我死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見越國入侵,滅亡吳國。於是自刎而死。時在公元前484年。吳王聽後大怒,乃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口袋內,拋在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可謂充滿傳奇色彩。司馬遷稱他為烈丈夫,並大列傳中說:&ldo;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rdo;所謂君主之怒,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濺血五步。從古到今,在人們眼裡,伍子胥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伍子胥是否掘墓鞭屍
相傳,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曾經挖了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平王屍體三百下。對這一傳說,古文獻存在&ldo;鞭屍&rdo;和&ldo;鞭墳&rdo;兩種不同記載,而近年又出現一種完全否定&ldo;鞭屍&rdo;、&ldo;鞭墳&rdo;的意見。
一、鞭屍說。《史記&iddot;吳太伯世家》雲:&ldo;子胥、伯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rdo;《史記&iddot;伍子胥列傳》曰:&ldo;及吳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rdo;可見,司馬遷記此事應當無誤。揚雄《法言&iddot;重黎》也有這種說法,然後批評伍子胥&ldo;鞭屍籍棺,皆不由德&rdo;。東漢趙曄《吳越春秋&iddot;闔閭內傳》,除記有&ldo;掘墓鞭屍&rdo;的情節外,更增加了&ldo;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l;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r;&rdo;的細節。照此看來,說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有根據的。
二、鞭墳說。此說首先見於《呂氏春秋&iddot;首時》的記載,說伍子胥&ldo;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rdo;。《彀梁傳&iddot;定公四年》則說,他&ldo;撻平王之墓&rdo;。《淮南子&iddot;泰族訓》和《越絕書&iddot;荊平王內傳》也都說伍子胥鞭墳。從古文獻史料價值來看,《呂氏春秋》成書早於《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應當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只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屍。
三、否定說。張君在《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三期上發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屍》一文,完全推翻&ldo;鞭屍&rdo;和&ldo;鞭墳&rdo;兩說。他認為,伍子胥既沒有掘墓鞭屍,也沒有鞭墳洩憤,甚至連破郢之戰都未參加。其主要理由是:
《春秋》等是記載春秋時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權威的典籍,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左傳》僅記載楚平王殺伍奢一家的事,用譴責的筆調,而對伍子胥用同情的筆法,屈原也稱讚並自擬於伍子胥。
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時代。孔子最容不得亂臣賊子,伍子胥引吳入室,掘墓鞭屍,可謂罪大惡極,但孔子言論卻隻字來提。
《公羊轉&iddot;定公四年》明確記載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的思想:&ldo;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