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談到邙山的現狀,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韓國應該最有發言權:&ldo;邙山陵墓在遭受著嚴重的人為破壞。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蠶食,以可怕的速度日益減少!&rdo;
韓教授說,在他對邙山的調查和初步測量的過程中,直接的感受是與20年前的地圖對照,許多墓冢已經完全從地面消失,只有藉助訪問上年紀的老鄉才能指認和尋覓蹤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數四壁多處盜洞,有很多還是新近被盜,盜洞中廢棄的電燈泡和手電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農民逐漸開墾蠶食,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窯洞或憑依築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為燒磚窯,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磚場取土、開闢農田、蓋房墊院完全破壞,甚至徹底消失了。
一些建設單位置文物保護法於不顧,直到在建設工地挖出毀壞文物經群眾舉報才被迫補辦手續,交錢了事。而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管理單位也對危及和毀壞文物的企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致使人為破壞文物愈演愈烈。
另外,許多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幾近於零。當調查人員尋訪墓冢位置時,老鄉幾乎不問來意,立刻熱心指點、帶路,沒有任何防範意識,這無疑也給盜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多年以來,地方乃至國家考古單位的學者們就已經開始為邙山陵墓群的歷史和現實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以及啟動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調查、保護事業而奔走呼籲。但邙山古墓群實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縣平樂、三十里舖一帶,現存古墓約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個左右。其面積之大、墓冢之多、延續時間之長,使得考古調查工作異常複雜和繁重。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護和調查工作才剛剛起步。
&ldo;如果再不調查,我們就會永遠搞不清楚了。這個工作是一個歷史責任,再不做我們將無法面對祖先,更無法向子孫後代交待了。&rdo;一個考古學者曾對邙山古墓的現狀發過這樣的感嘆。
------------
盜墓者的樂園:樓蘭古墓群的遭遇(1)
------------
作案時間:新中國成立後
作案地點:羅布泊湖的古樓蘭文化遺址
受害人:古樓蘭人民
作案人:新疆各地的盜墓者
作案後果:古樓蘭遺址遭受嚴重破壞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相關報導為證
引子:樓蘭古蹟的發現
羅布泊,不僅因曾水波浩蕩上千平方公里,而且因孕育了上千年的樓蘭文明而著稱於世。如今湖水退盡的羅布泊已是一片廣無人煙的荒漠,曾經璀璨的文明只是留下許多神秘的遺蹟等待後人去解讀。羅布泊4000年前的土著人:世界上分佈最靠東方的印歐人種叢集的行蹤、在史書中來去無痕的樓蘭,一切都還掩藏在寂寞無聲的古蹟中。
樓蘭是公元前後活躍在中國境內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是埋在沙漠中的西域36國之一。2000多年前,這個國家突然消失了。
1901年斯坦因走進過尼雅,這是被沙漠埋沒1600年之後走進的第一個人,斯坦因覺得尼雅的主人像是剛剛離去。而露出沙子的尼雅已經蕩然無存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刀斧般的風沙早已盪盡了一切。他用手輕輕拂去沙子,突然朽敗不堪的木柱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美麗曼妙的雕刻花紋顯露出來,斯坦因不禁發出一聲驚嘆:是古希臘文化影響下的犍陀羅風格雕刻品!
100多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iddot;赫定發現樓蘭古城遺址,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