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盜墓過程
民國時期,史學界和考古學家對南唐開國皇帝李和中主李的墓葬在何處,眾說紛紜,始終未有定論。
1949年南京解放後不久,在夫子廟市場上出現兜售出土文物的人,被當時警方查獲。此事為南京軍管會主任劉伯承司令員所聞。劉司令員立即要求有關部門與南博會同徹查。
原來這年春天,幾個牧童在祖堂山南麓一個叫&ldo;太子墩&rdo;的地方放牛,他們發現大土墩被春雨衝出一個洞,幾個膽大的放牛娃就好奇地探進去,從中摸出幾個明器和陶俑,賣給了&ldo;挑高籮&rdo;(收舊貨)的,後被南郊一個盜墓人探知,就盜取了墓中部分器物,結果在夫子廟交易時被抓了個現形。
很快,區文教股長親自帶人下鄉來調查了。由於盜墓者光顧過不久,挖的盜洞還沒有塌陷,股長親自帶人下洞進行了探查。他們小心翼翼地爬進幽暗深邃的墓穴,穴中不時響起叮咚的怪聲,還散發出一陣陣悠悠的香氣,沁人肺腑,好不令人驚恐。不出所料,墓已被盜墓賊破壞得一塌糊塗,但是宏偉的墓穴地宮還是讓他們驚奇不已。出洞後他們迅速將情況上報給了南京市博物院。
警方將截獲的出土文物送至南博鑑定。時任南博負責人曾昭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她對送來的文物逐件研究,看到一些出土的玉片上面刻著文字,字上曾塗以金粉,已剝落淡存;尚可看到&ldo;維保大元年&rdo;、&ldo;子嗣皇帝臣瑤&rdo;等字樣,曾昭大為驚喜,她核查了&ldo;保大&rdo;年號是南唐中主李即位的年號,而&ldo;瑤&rdo;字正是李原來的名字。這些刻著文字的玉片,串起來稱為&ldo;哀冊&rdo;,是古代帝王死後,在下葬時為他寫的祭文,一般刻在竹、木、石片上,放在死者棺中同葬,而南唐刻在玉片上,是為&ldo;玉哀冊&rdo;,更為珍貴,這是墓葬人身份的最可靠證明。這些&ldo;玉哀冊&rdo;的出土處就是南唐開國皇帝李的墓地。至此,揭開了南唐皇帝陵墓坐落何處的千古之謎。
不久,考古隊趕到了現場,開始了發掘。他們並沒有順著盜洞進入墓室,而是按照正規的考古挖掘程式,先用&ldo;洛陽鏟&rdo;進行勘探,找到墓門的所在。找到後就順著墓門的方向開挖,挖了幾天就挖出了墓門。考古隊發現墓門外堆砌了許多大石板和大石塊,墓門本身也用大磚封砌,推斷是為了防盜墓而設。但是這套防護措施根本就擋不住盜墓賊,他們直接開天窗而入了,但是這給用科學手段進行發掘的考古隊找了很多麻煩。頗費了一番周折,考古隊才開啟了墓門。
宏大的地下宮殿終於呈現在眼前了,大家穿過長19米、寬4米的圓拱形墓道,好像穿越了一條漫長的&ldo;時間隧道&rdo;,又回到了千年前的時代。這條墓道貫穿了前、中、後三間主墓室,在主墓室兩側,還有10間陳放隨葬品的配室。這組佈局嚴謹,設施齊全的地下磚石結構建築群,完全仿造地面的建築建造,並且在柱枋和斗拱的表面還繪有彩畫。
至此,史學界爭論多年的南唐二陵之謎終於大白於天下。
南唐二陵的結構
欽陵和順陵均封土為陵,陵冢呈現圓形。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及其皇后鍾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當地百姓稱欽陵和順陵為&ldo;太子墩&rdo;。順陵位於欽陵西北,相距五十餘米,其北、西面都與山麓相連,隆起不甚顯著。二陵的陵園原地面建築,今均已無存。
欽陵規模較大,是座名副其實的地下宮殿。地表上部為一圓形土墩,周長170米,高出地面12米。墓室分前、中、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