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到了秦朝,秦國苦心經營,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秦國的空前強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現出排山倒海、氣吞山河的氣勢。雄偉的佈局,高大的牆垣,華麗的寢殿,堅固的墳丘,豐富的陪葬,成為後來王者陵墓的樣板。
上有所愛,下必甚之。由於秦王朝崇尚厚葬,作為一種風俗,它並不因秦之滅亡而銷聲匿跡。它對於兩漢的喪葬習俗,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然,由秦至兩漢的厚葬風,表面上看是統治階級身體力行倡導的結果,其實包含了豐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經濟上,由秦而漢,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經濟上的殷實,使得生活上的奢華成為可能。&ldo;事死如生&rdo;,因而導致厚葬之風在社會中迅速蔓延。&ldo;方今之世,奢侈罔極,靡有厭足……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寢以成俗。&rdo;(《前漢書&iddot;成帝紀》。)&ldo;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rdo;(《後漢書&iddot;明帝紀》。)&ldo;或至金鏤玉匣,梓,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成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奢。&rdo;(《潛夫論&iddot;浮侈》篇)。時人在事死上極盡財力,不惜傾家蕩產,墓葬中埋藏之豐富,做工之豪華,令今人嘆為觀止。
------------
隆喪厚葬:中國殯葬傳統最顯著的特點(2)
------------
此後,古代社會厚葬盛行,社會財富漸次向帝王貴族的墓葬集中。光怪陸離的地下寶藏,點燃了膽大妄為者貪婪的慾火。於是,一場盜墓與反盜墓的&ldo;陰陽之戰&rdo;,便在活人與死人、地上與地下之間展開,從古至今,綿延不絕。
當時埋葬死者的棺槨一般均為木製。從已發現的西漢王侯墓來看,當時棺槨的選材和工藝都非常講究,所用木材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楠梓之類。滿城漢墓中的漆棺外鑲26塊玉壁,內鑲192片玉片。
秦漢時期,達官貴人墓穴中殉葬品都很多。以漢武帝來說,國家賦稅的本分之一用來興建陵墓,這且不說,只看他的陪葬品,我們就知道那時的厚葬之風有多嚴重。據《西京雜記》記載,&ldo;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rdo;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鑲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iddot;貢禹傳》雲:&ldo;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rdo;《新唐書&iddot;虞世南傳》也載道:&ldo;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rdo;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人陵墓之中。
根據古書記載,權位越高,財力越大,其厚葬的程度越是驚人。後來演變到了不但陪葬品要好,就連陵墓也要修得豪華氣派,如同生前所居的皇宮一樣。仍以漢代為例,我們看一下厚葬之風的演變的過程。
概括而言,漢代墓葬具有如下特色:石刻技藝已有很大發展。富貴之家,在葬埋屍體之後,不僅要壘一大墳丘,而且還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墓主的身份、官職及生平經歷等。富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