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頁)
家在人死後,不僅要立碑以識,而且要設立墓園,內中立墓闕,立石人和動物石像,以此象徵主人的富有和排場。此外,還普遍在墓地建築墳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上如此,地下墓中更是極其奢華。人死之後,活著的人為了讓死者能繼享幸福生活,在墓中修建陶質或石質院落,並置備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呈現出一種人間氣象。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依據個人財力而定。
漢代的陪葬品除了傳統的實物外,開始把金銀及藝術品埋入墓中。隨著民間用粘土燒制磚瓦的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磚瓦不僅用以修蓋房屋,而且開始用作砌墓室,以保護棺木。富有之家,把磚墓僅作外槨,仍用木槨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史載西漢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因二人死的日期不相同,所以多採用異穴合葬的新禮俗。為瞭解決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禮俗中出現了&ldo;厝&rdo;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義。即將先死者停柩一側,待後死者一同安葬。此俗歷經數千年的沿襲,至今民間仍有厝的葬義。厝的實質乃為長喪久葬,是厚葬之風的重要表現。
據資料記載,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皇帝的墳墓在秦代被稱為&ldo;山&rdo;,在漢代被稱為&ldo;陵&rdo;,所以&ldo;山陵&rdo;便成為皇帝墳的代名詞。到了魏晉隋唐,帝王們為了增加墳的高度,往往借用山體來充當自己的&ldo;陵&rdo;,如唐太宗修建昭陵,就是把九峻山當做陵體,鑿山而建成的,這就需要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說,從陵墓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就可感覺到厚葬之風在我國曆朝歷代的發展與延續。
據考古發現,隨著時代的推移,在陵墓中還出現了寢的蹤跡。西漢時期,把宗廟中的寢移入陵,在陵附近建立廟,開始推行陵寢制度。史上把戰國中期到西漢時期定為陵寢制度的創始時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