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頁(第1/3 頁)
(2) 他在《辯護再臨!》中同樣寫道:&ldo;(幻想文學作家)是歌唱暮光中的景象與兒時記憶的詩人,只會為敏感的頭腦歌唱。&rdo;
(3) 洛夫克拉夫特向來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持某種鄙視態度,儘管他仍認為它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例如出自《翻越睡夢之牆》中的&ldo;反之,弗洛伊德和他幼稚的象徵主義……&rdo;
(4) 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對伊比鳩魯派享樂主義(epicureanis)的認可,即認為生命的全部意義便在於透過避免痛苦使享受的樂趣最大化,最終達到&ldo;極樂&rdo;(ataraxia)的狀態。他在論文《論人性之人生》(life for huanitys sake)中曾對此有所表述。
(5) 這一論點便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的基礎,特別是&ldo;宇宙主義&rdo;的作品,如《瘋狂山脈》與《超越時間之影》。
(6) 洛夫克拉夫特曾在信中寫道:&ldo;我認為幽默並不屬於怪奇的範疇‐‐事實上,它的存在反而會稀釋作品的氣氛。&rdo;此處他想到的可能是例如王爾德的《坎特維爾的幽靈》或hg威爾斯的《缺乏經驗的幽靈》之類的作品。
(7) 洛夫克拉夫特對科幻作品有著類似的批評。他在《簡評星際科幻作品》( notes on terplaary fiction)中寫道:&ldo;對社會或政治的諷刺總是不可取的,因為理智和事後客觀的見解將減損故事在營造氣氛上的功效。&rdo;洛夫克拉夫特向來反對以虛構作品進行說教。
(8) 應是對安&iddot;拉德克利夫與其效仿者的影射。詳見後文介紹拉德克利夫的部分。
(9) 此處觀點來源於瑪格麗特&iddot;默裡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風行一時的人類學論著《西歐女巫秘教》(witch-cult western europe)。其中,默裡認為直至17世紀時,有一個由當地原始宗教演化而來,組織體系與基督教旗鼓相當,且遍佈西歐的秘教,與基督教對立。此觀點已被現代人類學家證偽,如今不再被學界所接受。
(10) 艾爾伯圖斯&iddot;麥格努斯(albert agn,約1200‐1280),亞裡士多德派學者,聖託馬斯&iddot;阿奎納斯的導師。據稱他與惡魔有過來往,並時常研習法術。
(11) 拉蒙&iddot;柳利(rayond lly,約1235‐1316),加泰隆尼亞作家、柏拉圖派學者,因鍊金術著作而聞名歐洲。
(12) 諾斯德拉達姆斯(nostrada,1503‐1566),原名米歇爾&iddot;德&iddot;諾特雷達姆(ichel de notreda),一系列預言的作者,之後將其納於《百詩集》(centuries)中出版,後被教廷列入《禁書目錄》(dex expurgatori)。
(13) 約翰尼斯&iddot;特里特米烏斯(johannes trithei,1462‐1516),德國修士、神秘學者,是幾部值得留意的宗教與哲學(同時還有密碼學)著作的作者,包括《隱寫術》(steganographia,1500)與《賢者之石》(de lapide philophoru,1619),後者則由洛夫克拉夫特準確地在《查爾斯&iddot;迪克斯特&iddot;瓦德事件》中引用。
(14) 約翰&iddot;迪伊(john dee,1527&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