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5 頁)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
詩人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種思想真是驚天動地,這世上恐怕也只有他李白才敢這麼說。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何等的自信!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固然骨子裡也透著自信,但究竟不如李白的這一句響亮而且直白。
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我看來,這一句話是對李白整個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的高度概括,是他整個人生觀的中心點和基石。林庚先生用“李白的布衣感”來概括李白身上的這種特質,我以為尚不如這兩句詩全面。概括地說,這種特質就是,自由的、適意的個性追求,開放的、平等的價值觀念,樂觀的、向上的理想色彩,健康的、飽滿的青春熱情。所有這一切,就像一面輝耀著那個時代的最激動人心的大纛,昭示著李白的意義之所在。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秋浦河裡充滿詩意的憂愁(1)
秋浦歌/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啟功先生有幾句話,談唐詩的特點及此前此後各個朝代詩歌的特點,很有意思。他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人詩是嚷出來的,宋人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嚷者,理直氣壯,出以無心;想者,熟慮深思,行以有意耳。”
唐人出口即能吟出詩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整個唐人的生活都特別富於詩意。在這個大氣磅礴的社會里,整個地瀰漫著一股青春的氣息、一抹夢幻的色彩、一片詩意的氛圍。唐朝給人的感覺是,人人都激情四溢、感情充沛,一說話就雲煙滿紙、詩意盎然。在這樣的環境土壤裡,唐詩只可能是嚷出來的。唐詩怎麼“寫”得出來、想得出來呢?
謂予不信,請讀唐詩!猶且不信,請讀唐傳奇!唐傳奇到處都是詩意,到處都是詩!只要親口品嚐一下,你就會因領略到唐代文化變幻多姿的瑰麗、夢幻般的想象力和青春絢爛的色彩而醉倒!
李白的《秋浦歌》是嚷出來的。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起句非同凡響。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瀑布彷彿是一道銀河從天而降,也才誇張到三千尺。而作者的白髮拖曳到地上,竟然達到了三千丈!這是多麼駭人心目的景象,這是多麼令人驚異歎服的想象力。然而,藉助藝術的魔力,這誇張竟能超越日常尺度的不合理而變得合理。“燕山雪花大如席”,“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在這裡,我們除了真切感到那形象的巨大鮮明及其力量氣勢的不可遏抑之外,哪裡會想到這誇張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明鏡裡”的“秋霜”當然不是霜,乃白髮也!這白髮當然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因此,上一句裡那個巨大的形象——三千丈,也就不再是白髮而是愁了。在這裡,“愁”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已經賦予我們一個最直接最鮮明的印象。
自古以來,那些最成功最優美最出色的詩篇,都是把“愁”化為日常生活當中的具體物象來描寫的,這是一條藝術的規律。
《詩經·邶風·柏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你看,這是多麼樸素而又新穎的比喻。女子心中的憂傷無處排遣,好像穿了一件未曾洗的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