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莊子(第4/8 頁)
寓言,寓意豐富,既可理解為不能僅從主觀願望出發做事,也可理解為要尊重事物差異性,還可從 “七竅” 代表慾望的角度理解,甚至可從名字角度探討。莊子詭奇的想象,寓真於誕,寓實於玄。
形象恢詭的論辯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瑰瑋諔詭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其論辯不以邏輯推理為主,而是表現出形象恢詭的風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闡述,用比喻、象徵手法代替邏輯推理論述,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體味領悟哲理,同時在論辯過程中又表現出精闢的思辨能力。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立場提出齊是非、等壽夭、合同異等命題,從形式邏輯上近於詭辯。一些比較純粹的議論文字雖注重邏輯推理,常運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層層推論,但邏輯上並非十分嚴密。《莊子》的論辯,與其說讀者被邏輯推理征服,不如說是被奇詭的藝術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超越了形式邏輯規則,進入 “無言無意之域”,使莊子哲學充滿詩意。
富有詩意的語言
《莊子》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喜用極端之詞,奇崛之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既有賦的鋪陳,又有詩的節奏。清人方東樹說:“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 莊子的語言為其文章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莊子的人生哲學
“齊物” 思想
“齊物” 是莊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齊” 有齊同、整齊之意,“物” 指天下萬物,“齊物” 即破除、超越、轉化對物的分別對待之心,站在 “道” 的高度觀照萬物,消除自我、對立和差別。
莊子認為,客觀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可以把它們看作一樣的,這就是 “齊物”。在這方面,莊子給出了他對事物與其對立面之間聯絡的一些看法。首先,事物與它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沒有 “彼” 就沒有 “我”,而如果沒有 “我”,那麼 “彼” 也就無法得到呈現。“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 出自 “是”,“是” 亦起因於 “彼”。這意味著事物只有透過其對立面才能映照出自身的存在和特點,若沒有對立面,事物本身也就無法得到映照和呈現。比如沒有 “美” 的概念,“醜” 同時也就失去了意義。
其次,事物與它的對立面是同時發展的。“彼是,方生之說也。”“彼” 和 “是” 像兩船並行一樣並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正在產生的同時也就正在走向死亡;走向死亡的過程同時也是正在產生的過程。“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事物的分解過程也是事物的形成過程;事物的形成過程也是它的毀滅過程。
再者,事物與它的對立面是存在共同屬性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事物和它的對立面雖然相對,但不存在極其明確的區分界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共同的屬性。比如胖和瘦同時都是用來描述事物形體 “寬窄” 程度的。
對事物及其對立面之間的關係有了以上理解之後,莊子說出了齊物的關鍵。“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彼” 和 “是” 失去了其對立的一面,這就叫作 “道” 的樞,掌握了 “道” 樞就像處在圓環的中心一樣抓住了看待事物的根本,這樣就能夠應對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了。也就是說,齊物的關鍵,就是把對立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同或者渾為一體的,掌握了這一思路就是掌握了 “道” 的關鍵,能夠在 “道” 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此也就能夠應對事物無窮的變化。
莊子的齊物論包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