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故地重遊(第2/3 頁)
莞爾,“確實有點。而且有人在的時候,你不能再以‘郭旭揚’自稱了。該叫什麼好呢?……”她的眼珠子“骨碌”一轉,輕笑道:“不如就叫‘楊靖文’吧?”
“楊靖文?為何會是這個名字?”郭旭揚皺了皺眉,語氣有些生硬地道:“它是……你朋友的名字麼?”不知為何,他突然覺得心裡有些“不舒服”。
黃伊榕朱唇輕抿,心中又是甜蜜又是好笑,“旭揚……他這是在吃醋麼?”她並不想他有所誤會,便趕快解釋道:“我可不認識什麼楊靖文,只是隨口一說罷了。興許是覺得這個名字比較文雅吧。你若不喜歡,我們再換一個便是。但‘郭、旭、揚’這三個字,都是不能留的,做戲得做全套。”
聽到黃伊榕如此說,郭旭揚才“放心”下來,“聽你的,就用這個吧。只是接下來在人前,我也不能再喚你‘榕兒’了,還是叫回‘黃姑娘’吧。”
“嗯。”黃伊榕點了點頭。
郭旭揚感到有些許無奈。他在腥風血雨的江湖中滾打多年,雖有防人之能,卻無害人之心。他自小受教於他的師父,心懷善念。心中坦蕩的他,甚至連欺謊之言都極少說得出口。很多時候,他情願選擇“不說”,也不願開口欺騙。
他想起自己一個月前在“雷虎寨”內,不得已假借“李英”之名,誆騙了華敏敏。但才出寨子沒多久,便被當眾拆穿。他深知自己的“說謊能力”有限,而如今他一心想探查“龍瀛劍賞劍大會”的始末,卻又不想牽扯其中,所以只能以另一個身份,與黃伊榕同去長安。他心中思索:“後續應儘量避免與人過多接觸,以免露出破綻。”
接下來的數日,郭黃二人便在馬車內療傷及運功。在“蓮師”的作用下,郭旭揚的傷好得很快,而黃伊榕修習“八風懾服”的內功心法,也將內力提升回十成。期間黃伊榕收到青鳥傳書,得知秦王李世民請求她儘快趕回長安城的訊息,是以她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讓車伕老王再快了那麼一點兒。
因孤男寡女同處一輛馬車,恐招人非議,故待到長安城郊外,郭黃二人便棄了馬車,換上兩匹駿馬,策馬往長安疾馳。終於於賞劍大會的三日前,他二人抵達了長安城。
長安城內外的防衛,較平日嚴厲了許多。然郭旭揚以“唐王府國定欽使”黃伊榕的朋友的身份,卻未被要求索要文書印鑑,以證身份,便可直入長安。
進城後,他二人便放慢了速度,讓馬兒在街道上緩緩行走。城內的人事物映入眼簾,郭旭揚心中感慨:這長安城,他已是第二次來了。
他頭一回到此,此城名字還是“大興”。那時隋煬帝楊廣為了在外邦人前彰顯他“大隋國”之繁榮昌盛,特意下令將大興城內外全部重新修整粉飾一輪,並命人用綾羅綢緞圍樹而掛,店鋪街角擺滿珍稀。看著像是國運昌隆的盛世之景,卻如何瞞得過一路走來,看盡城外百姓飢寒困苦的郭旭揚的雙眼?楊廣只顧顏面而置百姓死活於不顧,這讓郭旭揚極為厭惡。
如今故地重遊,郭旭揚的心境卻泛起一絲波瀾。他之前雖在車內養傷,卻也未放過沿途的民生百態。步入“唐王府”的界域範圍之後,外頭那因各方勢力相互殺伐而枯骨成山、荒冢遍野的淒涼之態,在“唐王府”內卻平和了很多。而李淵更是將“堅壁清野”四個字,在長安城內外嚴格執行起來。這不論是對城外戰事防禦,抑或是對城內充盈物資,都是大有裨益的行事之法。
城內街道筆直,可過車馬、可走行人。屋宇鱗次櫛比,門戶大開,熙攘非凡。不少屋簷的簷角上懸掛著象徵美好順遂的玉石風鈴。風鈴在輕風中搖擺,與酒莊旌旗、刻字牌匾等事物,匯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畫。
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郭旭揚於這亂世之下,遊歷四方多年,對於國運興衰,自有他的一番感悟。他認為“糧價的平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