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5 頁)
。準提菩薩是佛教密宗六觀音之一,故該廟為老太婆“上廟”的場所,上廟就是入教的一種儀式。平時齋婆唸經和拜十王懺等迷信活動也在此廟舉行,十王就是十殿閻王。廟裡有少數的尼姑主持。它的信徒物件與“太保廟”不同,香火也很旺盛。與“定光廟”一牆之隔的“白馬廟”祀“蔣公”之神,不知是何神聖?因與上述二廟為鄰,人們不好厚此薄彼,順便前往燒香,倒被其揩油沾光不少。
“州學”即“建州城孔廟”,亦稱“聖廟”或“文廟”。孔廟坐北朝南,兩邊各有學門。兩邊門前均立有巨碑寫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入廟內,南面牆上大書“萬仞宮牆”四字。東邊門裡有“文昌閣”,祀“文曲星君”;西邊門裡有“鄉賢祠”,祀當地“先賢”。中間有一橋,橋左右各鑿半月形的“泮池”一口。其他建築物有“儀門”、“戟門”、“欞星門”、“明倫堂”、“集賢堂”、“廡殿”、“射圃”等,正中為“大成殿”。
孔子在封建時代被尊為“萬世師表”,在儒者的心目中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大成殿”正中祀孔子,東配“復聖”顏淵和“述聖”孔伋;西配“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每年春、秋兩季致祭,儀式隆重,當地最高官員要擔任“正獻官”,行四拜禮。“孔廟”的殿閣堂廡,建造精巧,金碧輝煌。
城內的濠池,其水源來自“黃華山”後的“橄欖坑”,流至“水街頭”分為兩支。東行的一支由上豪棟至“寧遠門”岐下繞“倉橋”至府前“平政橋”、古樓前“落魂橋”,再經“昇華橋”上溯至“恩波橋”止。西行的一支由下豪棟折向西南“德勝橋”,亦流至“恩波橋”。二流在“恩波橋”匯合後,北經“順母橋”從“四平園”水洞出口,匯入“小松溪”。因“恩波橋”是東、西豪棟雙流彙集之處,每年洪水季節,人們就到這裡觀看水勢。若水流下,便無水患;若發現託頂倒流,則是溪水上漲的預兆。
建溪門有浮橋跨越松溪,通往溪南,名“七星橋”。沿著溪邊路而下,走一千米左右,便來到“光孝禪寺”。光孝寺歷史悠久,在福建佛教寺廟中是無與倫比的。它始建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泉州開元寺比光孝寺遲了整整一百多年,福州鼓山湧泉寺比之遲了足足二百多年,其餘禪寺,則更在其後。
光孝寺規模宏大,殿宇以碩大的楠木構築。廟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像高達九米。光孝寺的觀音菩薩是千手觀音,是用珍貴的紅豆杉雕塑的,身高兩米多。“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光孝寺內建有地藏殿,一般的小寺廟是沒有地藏殿的,光孝寺供奉的地藏菩薩是用一點五噸的純銅鑄成的。
光孝寺往西有一座漢閩越王無諸的行祠。在雲際山麓,有座聞名遐邇的寺廟——開元禪寺,開元寺原來是三國孫吳名將呂蒙的故宅。呂蒙去世後,他的子孫還散居在這裡。到了晉太康年間,呂蒙的後人便將這片宅基地捐獻出來,興建了寺院,初名林泉禪寺,始建於晉武帝太康年間,唐玄宗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禪寺。
有一首吟詠開元禪寺的七言律詩氣勢迴旋斗轉地寫道:“溪潮帶雨浪花湍,斷岸西風落木寒;塔影憑陵青漢迥,鐘聲遠近白雲殘。兵戈異代開滄海,樽酒今朝對碧灘;遙憶江南春色早,驛梅先後馬頭看。”
而另有一首七言律詩這樣寫道:“郡城南去即滄州,寶地金沙映碧流。五月蟬聲初入寺,一天兩色易為秋。呂蒙故宅埋幽草,陸羽當年到此丘,更有上方重閣處,維摩一室自悠悠。”
☆、第31章 三個人一封信
建州古城復原專案的啟動儀式是在鼓樓上舉行的。
儀式上,陳超見到了傲慢的林燦,見到了得意的甌洋,也見到了林弦。
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