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東周的天子們(第1/4 頁)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撒手人寰,他的兒子姬誦年僅十幾歲便登上了王位,是為周成王。此時負責處理朝政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然而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卻不甘心。
他們認為輔政的位子本應屬於自己,於是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旦東征,平定了三監及武庚的叛亂。
這場叛亂最終失敗,而“三監”也被廢除,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由來。
公元前1036年,周公旦安排好這一切後還政成王,功成身退。周朝的江山交到了周成王、周康王父子倆手上。
這兩位周天子都是兢兢業業的中興之主,他們留下了“成康之治”的美名。公元前996年,周康王撒手人寰,臨終前他把一個國富民強的周朝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是為周昭王。
有了國力保障,周昭王一展抱負,他出兵東夷,三徵荊楚,讓虎方、三苗等部族俯首稱臣,東夷南移,26個邦國來周朝朝覲。
然而第三次擊敗荊楚班師回朝的路上,周朝的軍隊全軍覆沒,連周昭王都沒能返回周朝。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周朝軍隊攜帶戰利品過多,壓塌了浮橋,這才全軍覆沒。
此時的周朝前有“成康之治”,國富民強,後有平定四方、九夷來朝。可誰都沒想到,強大至此的周朝後來竟會走到欠債的地步。
公元前977年,周穆王登上了王位,和父親一樣,他也熱衷於開疆拓土。
在他執政時期,周王朝的疆域年年擴大,但財政卻年年縮水。等到公元前922年,他的兒子周共王繼位時,周朝的財政赤字已經相當嚴重了。
為抵債,周共王只能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大夫,這樣一來債是還清了,但周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卻越來越小,這為日後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等到公元前900年周懿王在位時期,西周已不復當年,北方敵人和西戎也屢屢犯邊。為此,周懿王決定出兵懲罰,這次北伐雖取勝,但周朝自身的實力大受損失。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鬱鬱而終。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個時候,周懿王的叔父姬闢方擠掉了太子,自己登上王位,是為周孝王。
為復興周朝,周孝王在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闢了一個牧場,招募了一個叫非子的人為他馴養戰馬,這位非子就是秦國的始祖。
公元前886年,壯志未酬的周孝王率先離世,原本的太子又重新拿回了自己的王位,是為周夷王。
雖說不是親父子,但周夷王和周孝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復興周朝。於是在他執政期間,周朝滅了太原之戎,一直打到魚泉,大獲全勝,繳獲戰馬千匹,史稱“懿王伐戎”。
公元前878年,周夷王去世,他的兒子周厲王姬胡登上王位。周厲王將山川湖泊都收歸國有,凡是想捕魚打獵的人都得給他交稅。
在這樣的壓迫之下,公元前841年周朝爆發暴動,周厲王倉促逃亡,國內朝政則由兩位“職業經理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處理。
公元前828年,周厲王駕崩,太子繼位,是為周宣王。
他在政治上任用賢臣輔佐朝政,在軍事上藉助諸侯之力多次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靖平、亡國樹精”的局面,史稱“宣王中興”。
然而到了晚年,周宣王卻成了標準的昏君,周朝的復興宣告失敗。
公元前782年,西周的最後一位君王周幽王即位。
周幽王因寵幸褒姒廢了太子和王后,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國君,他被廢深感咽不下這口氣,於是聯合了犬戎攻打周朝。
申侯和犬戎聯軍一路長驅直入,直達鎬京,周幽王也被捕殺於驪山之上。以鄭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