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祁山風雲,智勇較量(第3/3 頁)
己必須保持冷靜與鎮定,以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放下密函,司馬懿閉目沉思,腦海中迅速勾勒出祁山一帶的地理形勢與兵力部署。他深知,祁山城的失守,不僅意味著魏國西部防線的重大缺口,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整個戰局。
“傳令下去,”司馬懿猛地睜開眼,目光如炬,“即刻召集眾將,商討對策。同時,加急書信稟報陛下,並請求調撥援軍,務必奪回祁山城,穩固我魏國疆土!”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魏國必須迅速作出反應,不僅要奪回祁山城,更要確保邊境的安寧與國家的穩定。
就此時,司馬懿接到皇帝詔令,不敢有絲毫耽擱,即刻整肅衣冠,急匆匆趕往皇宮,跪拜於皇帝面前,靜候聖意。
皇帝見司馬懿到來,隨即沉聲道:“愛卿請起,蜀軍已佔祁山,局勢危急,朕欲知卿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局?”司馬懿聞言,站起身來微微頷首,緩緩道:“陛下勿憂,蜀軍雖勝,然其深入我境,糧草補給必然困難。臣以為,可速遣精兵,分兩路而行:一路正面牽制蜀軍,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另一路則繞道其後,斷其糧道,待其不戰自潰。同時,加強各要塞防禦,以防蜀軍趁勢擴張。此外,還需派遣使者前往吳國,陳說利害,爭取其保持中立,不使蜀國得兩國夾擊之利。”
皇帝聽後,頻頻點頭,對司馬懿的計策深表贊同。他深知司馬懿之才,智謀過人,此番佈局,定能轉危為安。於是,皇帝當即下令,按司馬懿之策行事,並賜封其為大都督,命其全權負責抵禦蜀軍事宜。
司馬懿領命而去,心中清楚,接下來的戰鬥將是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
夏日的七月,陽光熾烈,卻難掩吳都朝堂之上的凝重氣氛。吳皇正於宮中靜聽朝臣彙報,忽聞探馬來報,蜀軍在丞相諸葛亮的率領下,已悄然間攻佔了祁山城,這一訊息如同驚雷般在殿內炸響。
吳皇聞訊,面色微變。祁山城,地處要衝,乃魏蜀交惡之地,其得失直接關係到三國勢力的平衡與未來戰局的走向。他深知,蜀軍此番大捷,不僅是對魏國的一次重大打擊,也無疑讓吳國陷入了更為微妙的境地——是趁機發難,還是靜觀其變,亦或是順應魏國之意,保持中立?這些問題在吳王心中迅速盤旋,權衡利弊。
正當吳王沉思之際,又有一名使者匆匆入殿,手捧魏國國書,言辭懇切地表達了魏國皇帝的意願:鑑於當前局勢,魏國懇請吳國能夠秉持和平共處之原則,對蜀魏之戰保持中立,勿使戰火蔓延至江東,以免生靈塗炭,共謀天下安寧。魏國使者言辭間,既有對吳國實力的尊重,也不乏對吳國中立立場的期待。
吳王接過國書,細細品讀,魏國此舉,既是無奈之舉,亦是試探之意,意在試探吳國對於三國格局變化的態度與立場。而吳國,作為夾縫中求生存的一方,其外交策略必須慎之又慎,既要考慮自身利益,又要兼顧長遠大局。
最終,吳王緩緩開口,語氣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堅定與智慧:“寡人深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蜀魏之爭,非我吳國所能輕易干涉。然,寡人亦不願見百姓再受戰亂之苦。故,寡人決定,吳國將秉持中立立場,不參與蜀魏之戰,願天下早日歸於和平。”
:()重生三國,諸葛再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