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虛心求教,走不了多遠(第2/3 頁)
不少人的反對。
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
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裡。
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面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面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
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
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
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
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
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洩被誅。
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
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
王莽改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
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
例如徵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飢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
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
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
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
面對這種現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
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麼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徵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幷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部)等邊境地區尤甚。
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
天鳳四年(公元17年)以後,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
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江蘇蘇州)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
同年,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
呂母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
天鳳五年(公元18年),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
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
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的起義、羊牧在江夏(今湖北雲夢)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起義。
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