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京都易幟(第1/2 頁)
李大成的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再解決完李大成之後,辮子軍的三藩猶如三個箭頭,直取李大成的勢力,而辮子軍則是佔領了京都,也讓京都老百姓知道了什麼叫我的地盤我做主,1644年清軍入關就頒佈了“剃髮令”,次年更是要求全國斷髮。要求漢人向滿人一樣統一留辮子,限期十日,違令者斬,這就是所謂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在如此高壓下,許多漢人只好妥協而剃髮。這其中,就包含了賈寶玉、賈政以及李艾的兒子李誠(辮子軍前期的髮型並不是人們在電視劇看到的髮型,清朝前期的髮型要多醜有多醜,別被電視劇美化,可以想一下,賈寶玉是一個光頭腦瓜頭上一撮毛是什麼形象),再然後就是旗民分居,1644年五月二日辮子軍入城,六月十日便由攝政王和碩睿親王詔諭:京城內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賦稅。其中有與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從進城到釋出上諭,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足見清統治者急於將八旗兵丁安置於城內的迫切心情。當年十月,順治皇帝在即位詔書中則明確表示:“京都兵民分城居住”,為“合行條例”的內容之一。這是清統治者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旗民分城而居的告示。辮子軍在最初還是實行積極倡導原居住在內城的漢族居民遷移出城的引導政策,到1648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八月十九日,鞭子皇帝頒佈諭令,“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這道諭令標誌著清朝政權以強制的手段,徹底地實行旗民分城而居的管理政策。與此同時,將八旗軍兵按方位駐守,以環拱紫禁城和皇城。滿族八旗分別駐守於內城的四周,其中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與此同時,那些被迫遷徙的人群當中,赫然有著聲名顯赫的四王八公以及李府上下一眾人員。只見男人們紛紛剃掉了長髮,腦袋變得光溜溜的,只在後腦勺處留下一小撮頭髮。而女人們倒沒有這般明顯的外貌改變,但她們所穿著的服飾卻逐漸趨向於平民百姓的風格。
曾經宏偉壯觀、氣派非凡的李府如今已落入辮子軍之手。賈探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群辮子軍竟然如此蠻橫無理、肆意妄為。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兒子也不得不剃去頭髮,那原本圓潤可愛的小腦袋瓜頂上,僅存著那麼一撮孤零零的毛髮。每當瞧見兒子這副模樣,賈探春心中便湧起無盡的愧疚與自責,覺得自己實在對不住孩子。
值得慶幸的是,好在此時此刻李誠已然成家立業,否則以他如今這番模樣,想要尋覓到一個合適的女子結為連理,恐怕都會成為一件極為困難之事。
這個時候,王英鳳問道:“婆婆,咱們準備搬到哪裡去?”
“去趙家村吧!哪裡好歹還是咱們的產業,這些辮子軍總不能把土地也搶了吧!”
“遵命”然後一行人又跑到了趙家村,可是他們就從來沒想過離開這裡。
辮子軍對於京都的改造是徹底,過慣了極寒之地的辮子軍,來到京都彷彿覺得來到了天堂,再加上這裡的皇宮氣勢宏偉,辮子軍直接把總部搬到了京都,以京都為中心開始發號命令。
相對於李大成的敲骨吸髓,辮子軍們除了“剃頭令”和“軍民分居”的政策,其他政策還是比較懷柔的:
在那水家王朝統治之下,百姓們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生活苦不堪言。沉重的賦稅如千斤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而頻繁的天災更是雪上加霜,使得田野荒蕪,顆粒無收。飢餓與貧困如同瘟疫一般蔓延開來,吞噬著人們生存的希望。
走投無路的農民們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紛紛揭竿而起,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猶如燎原之火迅速燃燒起來。就在這風起雲湧之際,李大成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