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3 頁)
1976年,正值推翻&ldo;四人幫&rdo;,於是溫元凱在學術刊物上頻頻發表論文,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也再次受到壓制。1977年6月,他憋著一股氣,給當時已經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寫信。沒想到,方毅看了他的信以後,立刻給他回信,並推薦他參加由鄧小平召集的科教工作座談會,在會上溫元凱一鳴驚人,大膽建議恢復高考,派遣留學生,鄧小平當場接受,當年便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恢復高考行動。溫元凱的命運也隨之徹底改變‐‐那個曾經建議派遣留學生的溫元凱成為了第一批留學法國的新中國青年。
此後的溫元凱一發而不可收拾,1982年他回國後,向中央上書,呼籲進行教育體制改革。1984年,他的專著《中國的大趨勢》問世,這對當時的中國改革形成了極大的衝擊,由此溫元凱成為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演說家,被港報稱為&ldo;中國當代四大思想家&rdo;之一,1988年被評為&ldo;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rdo;之一。
當然,溫元凱的人生豐富度遠遠不止這些。1992年,他受邀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從事量子生物學的研究。後進入華爾街,三年的銀行投資工作經歷使他從一個科學家轉變為一個金融家。1997年回國,投身於中國資本市場運作,致力於金融策劃工作。同時,溫元凱又不斷出版圖書,發表他那些一如既往的驚世語言‐‐他說:&ldo;有香港刊物稱我是中國當代四大思想家之一,我自認為是新思想的啟蒙者,這個稱號我當之無愧。&rdo;他又在2007年出版的圖書《牛市一萬點》中說:
&ldo;保守地講,上證綜指將在2010年登上一萬點。未來三年,中國將造就一億中產階級和數百名&l;中國巴菲特&r;。&rdo;儘管這些語言在今天看來有些蒼白與自大,但一個人能經歷數十年,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聲音,也是價值所在。
◆一個好學生
我出生在一個清苦的工人家庭,父母均是失業工人,靠叔叔的接濟生活。雖然家境清貧,從小家裡一本書都沒有,但我靠給圖書館做義務服務員而有機會讀到很多書。我看過的《居里夫人傳》和《元素的故事》這兩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差不多從中學開始,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家。這些書啟發了我對科學的興趣,我甚至自己在家做化學試驗。
1963年,我如願考上了南京大學化學系。應該說,我是一個學習很勤奮很刻苦的人。但我基本靠自學來獲取知識。大學二年級時,我對無機化學中的離子極化現象感興趣,開始自學德語和俄語,鑽研了大批英文、德文和俄文的原始化學文獻,完成了兩篇化學論文,後經南京大學著名無機化學權威戴安邦教授鑒評,認為水平已經超過吉林大學化學系兩位講師的同課題論文。
1966年,高教部以全國通報&ldo;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好學生&rdo;對我予以表揚,共青團中央也給予了表彰。但是,&ldo;文革&rdo;很快開始了,我被迫離開了學校,下放到農村和軍墾農場勞動改造,1972年到浙江紹興長徵塑膠廠擔任技術員。但我對化學的研究並沒有中止,其間進行了技術革新,開發了新產品&ldo;蓖麻油製造工程塑膠尼龍11&rdo;。1973年,因為一個難得的機會,我被推薦到了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任助教,從此走上了教學和研究的道路。後來有人稱我是經濟學家,我不敢當,但是我可以毫不謙虛地稱自己是化學家,我在化學上取得過一系列的學術成果。1974年,我就開始在&ldo;文革&rdo;後恢復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979年被破格提升為中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人民日報》曾以頭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