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工商局和商社(第2/2 頁)
一兩銀子,不準不給。
這不是徭役,這是找來幹活開工錢的。
最近徐光啟就在籌劃這些事。
過了兩天,崇禎的建議又來了。
現在工事如此之多,不能所有民工都交通局來找。
交通局的職責是規劃、統籌和確保水泥路修建起來。
崇禎大筆一揮,成立了一個工商局。
這個工商局是做什麼的呢?
是一個職能部門,專門監管民間商社的。
崇禎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又一道新的政策出臺了。
與這個工商局有關。
普通老百姓可以到工商局登記註冊商社。
這大明朝也出現了新詞語了,“登記”、“註冊”,大家最開始還挺陌生,不過很快也就理解了。
什麼是商社?
就是能在工商局登記蓋章過的私人組織。
登記商社的門檻不高,只需要1兩銀子就可以。
有朝廷蓋章的合法商社,就可以參見交通局的商社招標。
凡是交通局選中的商社,就可以參見到水泥路的修建中,交通局會給商社做工錢的統一結算。
招標是有門檻的,下面必須有正常勞動力男子至少100人。
這事一出來後,立刻登基到大明日報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為什麼會引起極大轟動?
上面已經說了,古代是施行徭役的,老百姓有義務做免費勞動力。
但現在這個在工商局註冊後參見招標成功的,卻不是免費勞動力,而是有工錢可以拿的。
這對於大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知衝擊。
古代遊手好閒的人其實挺多的,尤其是北京,一百多萬人口的大都城,產業鏈都很單一,許多人都沒有工作。
史料中也不少關於北京城到處是乞丐的記載,別不信,明末的民生本身已經很糟糕。
許多人沒有飯吃就幹什麼呢?
進宮當太監,明末的背景很流行這一套。
天啟朝的時候,宮裡的太監有好幾萬人,穿越者崇禎在穿越過來的第一年,就對皇宮進行大清掃,掃出去了六萬多太監,全部安排到皇家莊園和北京製造局去做工人。
這就是將勞動力合理利用。
那麼現在朝廷要在順天府大舉興建水泥路,自然是需要勞動力的。
工商局的這一道政策在北京城引起了很大的熱議。
工商局的老大崇禎都任命好了,就讓剛剛從蒙古回來的陳新甲來擔任。
這件事是好事,崇禎也認為是好事。
可他趁著閒餘的時間出宮一打聽,商社的口碑倒是不怎麼好。
原因無他,大明朝的生意人,那都是自由自在的,比草原上的野馬還浪,想做生意就做生意,人家根本就不需要跑到工商局去註冊。
再說了,大家以前做生意就是把東西低價拿到手,高價賣出去,賺差價,可從來沒有接過朝廷的生意。
這種由民間商人招募民夫,來為朝廷幹活的,從來沒有過。
大家當然也懶得去做這些。
皇帝這麼搞,朝廷的大臣們也覺得不切實際。
可崇禎不覺得啊,這種外包商的模式,是一種很好的模式,透過依附國企,來發展出許多小商社,從而確立出商社這種新模式,為以後的商業社會打基礎。
商社就和後世的公司一樣。
針對這個現象,崇禎倒是也想到了辦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