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頁(第1/3 頁)
把光當作炮彈處理是不自洽的。根據在1897年進行的一項實驗,光線總是以恆常速度旅行。那麼引力怎麼能把光線減慢呢?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人們才有了引力對光線效應的自洽理論。儘管如此,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人們才廣泛意識到這個理論對老的恆星和其他重質量物體的含義。
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一起被認為形成稱作時空的四維空間。這個空間不是平坦的,它被在它當中的物質和能量所畸變或者彎曲。在向我們傳來的光線或者無線電波於太陽附近受到的彎折中可以觀測到這種曲率。在光線透過太陽鄰近的情形時,這種彎折非常微小。然而,如果太陽被收縮到只有幾英里的尺度,這種彎折就會厲害到這種程度,即從太陽表面發出的光線不能逃逸出來,它被太陽的引力場拉曳回去。根據相對論,沒有東西可以比光旅行得更快,這樣就存在一個任何東西都不能逃逸的區域。這個區域就叫做黑洞。它的邊界稱為事件視界。它是由剛好不能從黑洞逃出而只能停留在邊緣上徘徊的光線形成的。
假定太陽能收縮到只有幾英里的尺度,聽起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人們也許認為物質不可能被壓縮到這種程度。但是在實際上這是可能的。
太xxxx有現有的尺度是因為它是熱的。它正在把氫燃燒成氦,如同一顆受控的氫彈。這個過程中釋放出的熱量產生了壓力,這種壓力使太陽能抵抗得住自身引力的吸引,正是這種引力使得太陽尺度變小。
然而,太陽最終會耗盡它的燃料。這要發生也是在冉過大約五十億年以後的事,所以不必焦急訂票飛到其他恆星去。然而,具有比太陽更大質量的恆星會更迅速地耗盡其燃料。在燃料用盡後就開始失去熱量並且收縮。如果它們質量比大約太陽質量的兩倍還小,就最終會停止收縮,並且趨向於一種穩定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之一叫作白矮星。它們具有幾千英里的半徑和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密度。另一種這樣的狀態是中子星。它們具有大約十英里的半徑和每立方英寸幾百萬噸的密度。
在銀河系我們緊鄰的區域觀察到大量的白矮星。然而,直到1967年約瑟琳貝爾和安東尼赫維許在劍橋才首次觀測到中子星。那時他們發現了稱作脈衝星的發出射電波規則脈衝的物體。最初,他們驚訝是否和外星文明進行了接觸。我的確記得,在他們要宣佈其發現的房間裡裝飾了&ldo;小綠人&rdo;的圖樣。然而,他們和所有其他人最後只能得出不太浪漫的結論,這些物體原來是旋轉的中子星。對於寫太空西部人的作家,這是個壞訊息,而對於我們這些當時相信黑洞的少數人,卻是個好訊息。如果恆星能縮小到十至二十英里的尺度,而變成中子星,人們便可以預料,其他恆星能進一步收縮而變成黑洞。
質量比大約太陽質量兩倍更大的恆星不能穩定成為一顆白矮星或中子星。在某種情形下,該恆星可以爆炸,並丟擲足夠的質量,使餘下的質量低於這個極限。但是總有例外。有些恆星會變得這麼小,它們的引力場會把光線彎折到這種程度,使它折回到恆星本身上去。不管是光線還是別的任何東西部不能逃逸出來。該恆星已經變成為一顆黑洞。
物理定律是時間對稱的。如果存在東西能落進去而不能跑出來的叫作黑洞的物體,那就還應該存在東西能跑出來而不能落進去的其他物體。人們可以把這些物體叫做白洞。人們可以猜測,一個人可以在一處跳進一顆黑洞,而在另一處從一顆白洞跑出來。這應是早先提到長距離空間旅行的理想手段。你所需要做的一切是去尋找一顆鄰近的黑洞。
這種形式的空間旅行初看起來是可能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存在這類解,它允許人往一顆黑洞落進再從一顆白洞跑出來。然而,後來的研究表明,所有這些解都是非常不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