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5 頁)
域記》的辯機。”
聽到這裡,孫茗就抓住重點了,原來有名的歷史事件高陽與辯機和尚私通案竟在此時就已經發生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孫茗問道。
“是有人從辯機那裡偷出‘金寶神枕’,被人揭發後,一查,竟是高陽失竊的那一隻……現在此案交由舅舅和御史臺去查。”
也就是說,這件事還沒過了明路,還只是查訪的階段。李治說的舅舅就是長孫無忌。當年去察李承乾和李泰叛亂之事,也是由長孫無忌出面的。
話說,長孫無忌怎麼總幹這種得罪人的差事?這句話,孫茗可不敢說,轉而問道:“也就是說,高陽公主失竊的那隻‘金寶神枕’先是在辯機地方,然後被人從辯機那兒偷出來了,最後結論是,高陽公主先是與辯機偷情?”
李治嘆道:“還沒定論,這是舅舅尋我的時候說的。”
長孫無忌也實屬無奈,這不僅僅是得罪高陽公主的事情,一個不好,就得罪了李世民了……如果只是訛言還好,如果是事實,你說高陽公主私通之事,是判好呢,還是不判好呢
話說另一邊,長孫無忌被李世民秘密召見,找他說了這件事……
這種醜事,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了,御史臺那邊就是請諫,也不敢大刺刺地在朝堂上說了,只能私下上了奏疏,隱晦地將來龍去脈捋順了說。李世民想來想去,其他人他都不放心,只好找上長孫無忌。畢竟,論感情,兩人亦兄亦友,論親情,還是連襟。
長孫無忌接的這活,實在就跟燙手山芋似的。
這事他實在推諉不得……你說,聖人就將這件事說給他聽了,他如果不敢,聖人怎麼會饒過他?問題是,空穴來風,必定有因,他如果查出來,你叫聖人的臉往哪擱?
唐初風氣雖然逐漸開放,但這種程度的就夠的上醜聞了,大家都遮掩還來不及(其實貴婦養面首是有的,但都沒有明目張膽地來,風氣最開放的時候,也就是在武則天當政以後)。
惴惴地接下此事告退,還沒出宮門,就迎面碰上太子了,於是太子邀他上東宮喝茶,就有了這件事了。
長孫無忌這樣一說,倒也並不指望李治給他出主意,只是剛好碰上這件事,又剛好碰上李治罷了。
李治一聽,先是驚訝,然後也愁上了……
從太子東宮回了宰相府,知道長孫無忌回府的兒子女兒自然拜迎。
看著長得清清秀秀的女兒們,長孫無忌始終記得他的妹妹長孫皇后如何在宮中孤寂的模樣……縱使他一度也希冀在妹妹之後,能再把女兒送進宮裡。但在承乾和李泰的事後,也歇了心思了。
在唐初,他本就是朝廷的重臣,為了在太宗之後繼續維持這種局面,他不顧壓力力薦李治,固然有他的心思,也是李恪的權利慾太重。所以,不僅是李治仰仗他,他更是背靠李治。
高陽公主私通之事,另外還牽扯到了,她的駙馬房遺愛曾擁立李泰,原本身份就敏感,更何況現在他自己還牽涉其中……
……
不管政治硝煙如何,總之一個月後,東宮上下就開始集體搬遷了。
太子府設在原隋朝的宰相府,佔地面積和規格都做了擴建,此事也是交給長孫無忌和太子府左右春坊監督的,中間,還應李治的要求改了園子和幾處重點的寢殿。
在那之前,太子妃下令準備遷居以後,已經陸續有一批物件運至太子府,等真到了喬遷之日,反倒只剩下些細軟和人了,幾乎等同於兩手空空地搬家。
因古人注重喬遷大事,所以挑的也是良辰吉日。
孫茗之前是不知道,等知道的時候都萬事已定,所以再多問也是無益。
出東宮的時候,孫茗做的是裝飾較為樸素的牛車,相對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