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淺談醫學(第4/4 頁)
美洲大陸時,歐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過的毯子送給了印第安人。
隨後,瘟疫肆虐,由歐洲傳來的腮腺炎、麻疹、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這裡居住著2000-3000萬原住民,約100年後,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萬人,近乎滅絕。
中國歷史上採用接種的方法來預防天花由來已久。
唐朝的名醫孫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瘡中的膿液敷著在面板上來預防天花。
到明代以後,人痘接種法盛行起來,之後這種方法,透過旅明的傳教士傳入歐洲。
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一種危險性更小的接種方法,他成功地給一個8歲的男孩注射了牛痘。
現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的抗原絕大部分相同,而對人體不會致病。
中國最早的防禦免疫學,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啟,比西醫早了1000多年。
這很明顯的就說明一個問題,中醫從始至終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
中國能夠在3000年時間長河中,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中醫功不可沒。
我們再說一個簡單例子,瘧疾。
在古希臘時,瘧疾就開始氾濫傳播,在公元前1世紀,瘧疾曾在羅馬地區長時間流行,使得人們的身體虛弱,土地拋荒,國力衰退,最後導致羅馬帝國的衰亡。
中國殷商時代也有了瘧疾流行的記載,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
東晉葛洪的《肘後方》“治寒熱瘧疾諸方”收載40餘首方劑,其中第二首即青蒿,說明當時治療瘧疾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其後的中國醫學典籍中有許多關於瘧疾的論述,收載有大量治療瘧疾的方藥,如宋代的《丹溪心法》載有“截瘧青蒿丸”。
新中國於1969年開始抗瘧藥研究。
歷經380多次鼠瘧篩選,1971年10月取得中藥青蒿素篩選的成功。
1972年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對鼠瘧、猴瘧的原蟲抑制率達到100。
1973年經臨床研究取得與實驗室一致的結果、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
2011年9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階大獎。
屠呦呦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程序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屠呦呦不僅提及中醫藥的傳統,也把青蒿素的發現歸功於中醫藥工作者的創新和努力。
由此可見,中醫中藥並非一無是處,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輕易被西方的西醫理論洗腦。
像是rb,韓國這些發達國家都是中醫傳承的受益國,他們都是把中醫視若珍寶,更何況我們這樣的起源國。
其實嚴格的來說,西醫的理論對中醫的傳承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至少能夠讓普通人能夠明白為什麼中醫可以治病。
周洪宇要做的就是把中國的傳統醫學和西醫的理論結合起來,讓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中藥學再度輝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