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李彌終於出現了(第2/4 頁)
49年1月10日,震驚中外的淮海大決戰勝利結束時,老毛調集了華東野戰軍全部、中原野戰軍大部兩大主力軍,以手下四大常勝將軍半數之一的劉伯承、粟裕等麾下大將為戰役總指揮,歷時65天,盡殲老蔣精銳部隊22個軍56個師近60萬人。戰鬥中,老蔣手下悍將黃百韜在碾莊圩戰場上被擊斃;李延年、劉汝明、孫元良率殘部南逃;杜聿明、黃維被俘;邱清泉在陳官莊戰場上被擊斃。這麼多名將、悍將灰飛煙滅,只有這個叫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戰後下落不明,死不見屍,活不見人,多次搜查無結果,成為戰後一大謎團。
直到後來在老蔣全線龜縮至海峽兩岸和兩廣之後,當公開的重新任命書發布後,世人方知李彌在淮海戰場上成功逃出生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李彌的新任職務第十三編練處司令,也讓他從此創造了國民黨除抗戰時期輝煌之後的又一個小高潮。
想通了這點,孟遙對李彌突然出現在這裡,馬上有了一個初步判斷。呵呵,偉人就是偉人呀,即使失敗,也從不輕易言敗。即使失敗,也有算計。好,這樣一來,金三角這個名字,從此就要揚名世界了。
不由自主的,孟遙望向老蔣的笑容當中,漸漸有了一絲會心一笑的意味。
好算計呀,蔣公,好佈局!原來,你在這裡等著我。
既然大家都猜出來了,接下來也就順理成章,加上戰局緊張,日本那邊也是耽擱不起,於是雙方都拋開了打太極的想法,坐下來便開始直奔主題。
經過一晚上徹夜未眠的談判,雙方很快簽訂瞭如下秘密協定:
一、突擊營駐南京總政治處。須在1949年前分出其中的二廳遷往雲南昆明,並將其升格為下轄不少於一個整編主力野戰師的軍政合一的南方總指揮部,以便協調與國民政府在南方及西南方向的戰略大轉移。
二、國民政府南方領導人龍雲、張發奎職務不變。調李彌及其13兵團一部兵力,與龍雲、張發奎共同組成國民革命軍第二次遠徵軍籌備處臨時三人團,負責國民政府在南方的戰略再佈局。
三、國民革命軍駐日本佔領軍將儘可能維持原地、原人員裝備、編制,以及原駐守條令不變,尤其不預任何形式的政治現狀之改變。若萬不得已發生徵調回國,或駐防地變遷,國民政府保證至少一個主力團編制留守。並永久保留「中國佔領軍」這一政治性旗號和標誌於日本境內。突發情況下,授權留守團將「中國佔領軍」這一旗號交予突擊營駐日特遣軍儲存並持有其所有應有政治權利。
四、突擊營駐南京總政治處,將隨國民政府遷往任何可能的中央政府遷徙地或臨時首都。其名稱、規格及其工作方向不變。
五、突擊營南方總指揮部,有義務協助、支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遠徵軍成軍前的所有事宜。
六、在能力範圍內,國民政府有義務協助、支援突擊營未來在世界各地的除軍事之外的所有活動。除國民政府請求政治、經濟援助之外,突擊營則保證國民政府所在地為永不進入之地。
七、國民政府將在突擊營宣佈大中華蒙古人民聯邦政府正式成立之日起。無條件支援其在蒙古的所有政治主張和架構。同時給予突擊營在中華民國日本佔領區北海道、中華民國琉球群島兩地實際控制權以正式治權。該兩地海外租金,突擊營以經濟援助形式,每年向國民政府分別給付「臺灣基礎設施建設基金」800萬美元,直至臺灣基礎建設全面建成為止。以及「防颱獨特別基金」80萬美元,直至臺灣民族比例達到漢民族佔多數為止。
此七條秘密協議,經過若干年自動解密後,立刻在全世界史學界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尤其是那些泰斗級的歷史學家,在細緻地將簽訂於1929年的歷史文獻《蔣孟七條》。與這個七條密約比對之後,馬上又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