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艱難的發展(第4/4 頁)
了。
還有的,就是一位教士,我們就叫他“q”吧。
q是一個不怒自威的人。他的身子硬朗且有力。在修女A不被聽從時,q也略懂些拳腳。
蘇水壽到了這裡時就和A交接了一下工作。蘇水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瘟疫問題。
“現在,把病人們隔開來。外邊的樹不是死了麼?砍了,用來做擔架。”
蘇水壽曾在倫敦留學,他之前也瞭解過倫敦霍亂的阻隔。如果大家上過高中就會記得一個人,他叫約翰*斯偌(麻醉學,流行病學專家,倫敦大學博士。麻醉醫學和公共衛生醫學的開拓者。在他們世界,斯偌是1843年倫敦大學畢業生,也就是比蘇水壽早一年畢業。1831年從事醫學活動起就注意對霍亂的調查研究。1854年,倫敦霍亂流行。斯諾透過調查證明霍亂由被糞便汙染的水傳播,提供了一份流行病學檔案,也就是“斯諾的霍亂地圖”。在我們世界的如今,繪製地圖已成為醫學地理學及傳染學中一項基本的研究方法。)。
在倫敦生活了很久的蘇水壽顯然也瞭解到一些疾病傳播方式的可能途徑。雖然他不會畫地圖這個高深的操作,但是把病人隔開這個還是會的。他把不同情況的病人分了類。身體受傷了的在一個房間,患了病的在一個房間,最後一個房間則是重症患者,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將死之人。
同時,為了嚴防食屍,每當有人死去都必須火葬而不能土葬。
這對於很多信教人來說都很反感,因為在基督世界裡,火刑是處罰惡魔和巫師的方法,這樣不就是在死後還要下地獄嗎?
即便眾人反對,蘇水壽也要強制推行。有時候多數不一定就是正確的,現在饑荒裡屍體就是食物,你今早埋的晚上就會被挖出來吃掉,而這些人大多數都帶有疾病。所以蘇水壽寧願落人口舌,也要誓死焚屍。
為了完成這些工作都需要很多精力,而且還都需要資源。而教會已經沒有更多的資源了。
於是這個伐木的重任就交給了q。畢竟擔架,焚燒什麼的都需要。同時,這也可以變成工作,讓人們開始勞動。
蘇水壽其次就是要整理空間,劃分多個區域。當他得知上次施捨時發生了踩踏事件之後就決心如此。
首先,他在三間小屋前設定了圍欄。圍欄也是要木頭的。這個圍欄採取“己”字形,既能容納較多的人,又可以節省空間。
同時,對於癱在地上的難民們,蘇水壽採取“勞者多得”的方法激勵他們。
“人是需要勞動的,這是無可置疑的真理之一。”蘇水壽是研究過工人階級的人,他相信勞動的意義。
勞動,就是希望。
讓他們動起來,就是讓他們活起來。生命的意義或許不是運動,但肯定不會是像裝死一樣癱在地上。
在這些工作的同時,蘇水壽還用語言激勵他們:“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朋友們,我們在饑荒中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活下去!”“當然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屬於人民群眾!”
在蘇水壽多重運轉之下,疫情得到了控制,情緒得到了緩解,災民得到了尊重。
滴滴答答的聲音。
“下雨了。”
“下雨了?”
“下雨了!”
人們哭了起來,下雨了。
因為罕見的旱災導致的饑荒終於迎來了第一場雨。雖然這一場雨並不能改變什麼,但這是人們的希望。
現在距離餓死人的那天起,已經有四個多月了。
雖說饑荒還有兩年。
但是沒關係,下雨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