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劉樹跑到李煦跟前抱怨,說是這些人不堪大用,要辭退了他們,李煦笑了笑,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是再有做錯的,那麼午飯的肉就沒了,誰做的最快最好,本王再額外賞他一餐晚飯。」
劉樹把這訊息傳達下去,果然大家的效率高了很多,平日裡拿刀都費勁的粗手用起繡花針來竟然也不抖,可見他們對吃肉的執著。
平常人家,一年到頭能吃到肉的機會是很少的,過年過節或者辦喜事時才會割點肉,而且還沒能多吃,每人只能嘗嘗肉味。
李煦給他們準備的飯菜也不是頂好,但管飽,每餐總有一道葷菜,有時候是豬油渣炒蘑菇,有時候是排骨燒蘿蔔,紅燒肉也是難得吃一次的。
即便是這樣,也已經比他們平日裡吃的更好,而且炒菜和紅燒的菜是他們沒吃過的,香的很。
吃得飽,人的幹勁就足了,做什麼事情也都願意花費十二分的力氣,原本懶惰的漢子們一個個都勤快起來,效率節節攀升。
「小劉總管,這些東西到底是何物,為何長的如此奇怪?」一個閒漢做完了一個睡袋後問劉樹。
劉樹作為監工,和他們這群人混了個臉熟,聞言冷笑道:「問那麼多做什麼,這是你們該知道的麼?」
劉樹心想,這可是我家殿下發明的好東西,豈能被你們這等閒人學了去。
李煦做的睡袋是用羊毛填充進葛布,先做成小被子的模樣,然後把底端縫在一起,側邊開了幾個洞,一條長長的布繩穿過這些洞,睡覺的時候躺進去,然後把布繩從上頭扯緊,就是個暖和的睡袋了。
睡袋做好幾個後,李煦拿去給羽林軍的人試用,壓縮排布袋裡的睡袋拿出來立即膨脹開來,乍一看,是一條長長的圓筒,羽林軍之前就聽說會有這東西,只是第一次見到實物,稀奇又古怪。
李煦給他們示範了使用方法,大家心裡打起了嘀咕:這順王也是奇才,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被子,三面不通風,睡覺時只露出個腦袋,萬一半夜有敵襲,他們還沒來得及爬出來就被敵人一刀刀砍掉腦袋了,跟收割韭菜似的。
第一晚大家都睡得很不習慣,畢竟睡袋空間小,手腳束縛著活動不開,對於睡姿豪放的人來說很不舒服。
而且這會兒是夏末,夜裡再涼也有限,裹上睡袋能熱出一身汗,所以大家都沒能堅持一個晚上就從裡頭鑽出來了。
但用過的人都知道這是好東西,以後露宿野外時再也不用怕冷了,聽說還有帳篷可以遮風擋雨,再冷的夜晚也能舒舒服服地睡了。
帳篷的製作就比較麻煩了,李煦畫了圖紙,親自教劉樹做了第一個帳篷,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做成功。
他讓人買了油布來,先裁成一塊塊同樣大小同樣形狀的,然後按照帳篷的形狀拼接縫起來,縫好後再把削薄的竹條縫上去,撐起來就像一把大傘。
竹條的柔韌度雖然不錯,但插進土裡後根本無法撐出帳篷的形狀,強行固定後還容易斷裂,李煦一時間也沒找到更好的改進辦法,只能給這把大傘加一根主心骨,把它當大傘用,好歹能遮風擋雨。
不過這麼一來,薄竹片就沒必要了,李煦讓人把竹片拆了,換上更細的木條,和傘骨連在一起,做成可收縮的模式,一把大傘就做好了。
這個時代已經有傘了,多數是用油紙做的,容易破損,油布的價格更貴,但也更耐用。
一把傘撐開,最多能遮住五個人,李煦便做了一百把,光是這些傘就要多兩輛車來運。
大件的行李做好後,李煦又讓人用剩下的油布縫製一個個小揹包,做成雙肩包的樣式,打算人手一個,用來裝個人物品的。
雙肩包可以背著,比掛在馬鞍上安全,萬一馬走失了,至少行李還在。
他還讓劉樹給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