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夜遊古城(第1/3 頁)
雲臥山巔,晚風送人歸。
不知不覺間已是傍晚,夕陽灑落水面,晚風吹過後水面波光粼粼。
太陽已經朝西落下,山邊的雲彩擋住大部分的光。
落日餘暉,七彩晚霞,如此美景如詩如畫呈現眼前。
吃飽喝足的白毅躺在樹蔭下,晚風吹過將他從睡夢中喚醒。
“麼麼,天快黑了。”
白毅這才發現天色已經漸晚了,不由驚撥出聲來。
他在學校裡確實吃了飽,不少人見他脖子上的項圈以為他是哪位學生養的,擼貓喂東西的同時也拍照發到校園內為其尋找主人。
有食物給摸摸,與學生拍照留念什麼的白毅都無所謂,但想留下他,那就是門都沒有。吃好喝好後,白毅就跑了。尋了這處僻靜的樹蔭下,白毅便睡下了,飯後不宜運動這點他是知道的,所以才小憩片刻,只是沒想到這片刻功夫醒來後就已經是日落時分。
翻身而起,也是時候離開出發去古城了,夜晚的古城也是別有一番美景的。
路邊街道的燈光已經亮起,白毅慢慢悠悠的走在前往古城的路上。
夜裡的古城在白毅眼中才是最美的,古老的城門樓在燈光的照耀下更顯歷史的歷史的神秘。
各式各樣的小攤也只有在夜晚才會出現,夜裡的古城與白天時又是另一番景象。
來到公路邊,路旁飯店的燈光與香味引誘著過路行人。
山藥臘排骨、酸湯魚、木瓜雞等等各種美食,白毅看過就走,美食什麼的根本吸引不了他,吃飽飯就是這麼的硬氣。
校區到古城的距離不算太遠卻也不近,白毅趁著車流不算密集時就跟隨路人穿過公路去到古城所在的方向。
到達古城南門時夜色已經濃郁了,白毅估摸著應該八點多了。
南城門,是古城的四門之首,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城門上的文獻樓有“文獻名邦”四個大字,比城門洞上郭沫若先生所提的兩個大字還要引人注目。
據說這是清康熙四十年,當省提督李羲瑞為當地所題寫的匾額,匾額懸掛在古城南門外一公里處的鏑樓簷下。此樓也因為此匾得名,遂稱為文獻樓。現在的古城南門樓也掛“文獻名邦”四字,其名也叫文獻樓。
走在青石板鋪成的道路上進入古城,路兩邊有各種小攤鋪在地上,燈光下各式各樣的小玩意琳琅滿目。
整個古城呈棋盤式分佈,西高東低,由南向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八條大街。
夜晚的古城行人遊客也是絡繹不絕,絲毫不比白天的古城冷清。
這裡的商鋪除了吃食外,就屬銀器玉石店以及少數民族服飾店最多。
白毅沒有多做停留,按照記憶裡的路線去往幾處想去看看的地方。
武廟,又稱關帝廟,古城的武廟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後毀於兵災。
這座武廟融入了當地的民族本主信仰文化,大殿內供奉著關帝與六十三尊當地民族本主神像,這也是現如今唯一的本主武廟。
其實這裡白毅也沒來過,甚至以前都不知道古城內有文廟與武廟,以前來就是看看櫻花到處轉轉什麼的。
可白毅發現這裡居然有文廟和武廟,古城裡的文廟與其它地方的沒什麼區別,可武廟卻與眾不同,所以白毅便來了。
迎面是一個古老的照壁,照壁有擋光辟邪的作用,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家用其遮擋視線或美化建築入口。
往前走遇到的第一道門是欞星門,前後兩面所用的顏料是綠色與藍色,寓意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過欞星門見一隻石井四方又有四個石雕,四個石雕觀其樣貌分別是:麒麟、饕餮、金蟾、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