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除夕(第1/2 頁)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夕作為農曆的最後一天,既是懷念上一年的時光又是歡迎新一年到來。因為時間是留不住的,反抗不了只能享受,享受它流逝帶來的四季變化與迴圈,享受因為新年遊子歸家的闔家團圓。
孩童時期總是希望能過節,那時候日子苦哈哈的,過節能殺雞烀臘肉改善伙食。過年就更受期待,買年貨添新衣,大魚大肉過大年,煙花爆竹總是放不夠。時光荏苒,長大後生活更好了,以前過節或是來客才能吃到的現在想吃就吃,對節日的期待也漸漸消失。
甚至連過年都不再期待,過年也只是能回家休息幾天,與家裡人團團圓圓吃個飯,可這些長大後覺得彌足珍貴的卻是兒時天天發生的。
長大後非但沒有為父母減輕負擔與壓力,反而讓他們為了孩子成家而繼續拼命賺錢。曾經期待長大後的自己,長大後卻沒做到想成為的樣子。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白毅看著地下車庫裡的迎來送往,他們是真的吵鬧。
無知的小屁孩會追趕自己,被父母攔下。喝醉的漢子在隱蔽角落吐出胃酸才搖搖晃晃離去,年輕夫妻為了雞毛蒜皮在車內爭吵,還有人在這天還在為生活奔波說年夜飯會回家的。
看著各色的人與事,作為小貓貓的白毅還是挺有感觸的。做人難啊,做貓多好。要是能重來,還是再做人。
天色漸暗,煙花綻放時的爆炸聲從外面傳來。其實白天也有人放煙花,這事一年到頭都有人幹,至今不理解白天煙花是為什麼。
耳邊迴盪著煙花爆竹聲,這夜看來是很難平靜了,只能出去賞景了。
夜空如巨大的幕布,星光將其點綴出,綻放的各式煙花留下不一樣的美景。
爆竹聲不絕於耳,空氣中淡淡的硫磺味兒隨風飄散。
記得有人說過放鞭炮是最科學的,哪怕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放鞭炮。因為鞭炮裡面有硫磺,硫磺噴射出來就是消毒。所以才會有鞭炮要放的越長越吉利,鞭炮一長就需要掛起來,掛起來後硫磺噴射就給大家消毒了。然後鞭炮紙飛的到處都是,不用說人們都會自己去掃。放鞭炮最終的結果就是環境整理了,也消毒了,大家都過了一個整潔的生活。
尤其是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過那時候自己查過這出自《論語?泰伯》的話才發現有很大爭議,有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不相信孔子會提倡愚民政策。
繼而提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論,將其重新斷句後意思改變,才更符合孔孟之道。
作為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而言,白毅更偏向於愚民政策。因為沒必要讓百姓知道做事的緣由,只需要讓百姓做就行了,這是最符合古代統治者想要達到的目的。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管理下同一件事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覺悟不高也就是“不可”時,還得讓他們知道錯在哪裡就很麻煩。同樣一個目的,統治者往往更在意結果,而不是百姓是否明白做這件事的緣由。
就像白毅帶領的貓貓情報網,其它貓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只需讓它們蒐集擴散訊息就行了,而情報收集最多最有效的其實是白毅自己。讓其它貓傳一些有用的訊息讓流浪貓狗有準備,又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關注。當然白毅更希望能在流浪動物裡蒐集到能回家的資訊,回家已經成了白毅的執念。
每天一有空閒就在思考如何回家,大概春暖花開也就是離去之時。畢竟那時已經是隻成年貓了,哪怕走回去也不用擔心會餓到,白毅現在的捕食本領可不是一般多強。
那時候可不就是流浪貓這麼簡單了,完完全全成為野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