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頁(第2/2 頁)
的30萬噸級幹船塢新近落成。
石油需求的劇增,使得油輪的噸位越造越大,海外訂單中25萬噸的油船已不那麼令人刮目相看了。
50年代,蔣介石前委員長在《提攜日本案》中,就有注入資金、扶持日本原來基礎較好的造船工業這一條款。戰後恢復時期,該提案成為日本經濟救生圈之一。
扶持和提攜日本,這一建議後來被作為一項具有長遠眼光的既定國策。
雖然頗具爭議,但事實證明這是蔣先生對中國建立穩定的國際環境作出的一個戰略貢獻。同時也體現了一種較為合理的國際分工。
十幾年裡,除了接受各國航運公司的大量民用訂單,日本造船業還幾乎包攬了中國海軍主要艦船的通用船體製造。船舶下水後,根據需要,送往大連、青島、寧波、湛江等地進行舾裝。
經濟復甦中的日本造船業,以此作為戰爭賠款的實物抵償,長期保證了華夏海軍的需求,也維持了許多客戶。
而缺少假想敵的華夏合眾國海軍,艦艇保有量的噸位數在不斷萎縮。海軍參謀部門,也長期感到缺乏新戰略的制訂必要。
當年的&ldo;海軍毛委員&rdo;時代,似乎始終是最富傳奇色彩的軍史教材。
(988)
1965年,周恩來總理卸任時,世界各國一些熱衷於比較經濟學的人士正在為了蘇聯和中國‐‐究竟誰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問題,爭論不休。
一方拿出蘇聯年產1億噸鋼,而華夏合眾國只有7200萬噸的資料,來證明蘇聯體制的優越性。
另一方說:中國有近6億人口,但還大量出口糧食,蘇聯人口只有2億,可每年糧食要進口。
一方又拿出兩國石油資料,證明中國石油產量遠不如蘇聯。
對方則指出:即使不考慮中國位居世界第一的煤產量,僅計算從中東和南洋進口的大量石油,中國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大大超過蘇聯。
當一方津津樂道蘇聯工具機產量時,另一方提醒說,華夏的電視機產量和普及率,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