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第1/2 頁)
美國則要求今後太平洋航線援助蘇聯物資,一律不再經過朝鮮境內,改航大連或海參崴。
事件使人們認識到,飢餓在東方,也像在歐洲一樣嚴重。
中國政府和華北自治區不約而同採取措施:立刻加大化肥和種子、農具、肉類的訂貨量--用美元貸款支付。這容易滿足,加拿大成了第一個供應商。
半個月後,略感來遲的&ot;莫洛托夫解決方案&ot;倒是得到各方好評--他根據史達林同志指示,宣佈把船上全部6000噸食品&ot;補償給遇難者家屬和朝鮮人民&ot;,同時把士兵遺體運回國內自行處理。
事件平熄了。但留下諸多引申涵義。
(441)
太平洋西緣。中國黃海。
一度蕭條的中日航線上,漂滿大小各色船舶,漁船臨時改成的客船居多。
此刻日本國內,饑寒交迫的國民,流行起一輪&ot;到中國找工作!&ot;的浪潮。
這個戰敗的、缺少就業機會和起碼生活必需品的日出之國,早已不堪人口重負,吃飯成了頭等大事。
而彼岸那個&ot;一衣帶水&ot;的敵對鄰國,卻沒有想像中那樣欺凌和報復他們。使這個歷來生活在恐懼不安中的民族困惑地平靜下來。民間也流行起&ot;中國人雖然愚魯,但是寬容厚道&ot;的觀點。
一些略有技能、已經找到工作的人們從中國來信、甚至寄錢回家,使他們放了心--在水那邊,真的還有一方可以謀生的土地呢。
接下來半年多,幾乎有200萬工業、農業、園藝和商業從業者,搭乘運送戰俘返回家園的回程船隻,陸續登上大陸。
人流,湧向東北、華北、華東、東南、兩廣……許多戰後正在復工的中國廠礦、學校、醫院和商行,樂得篩選和接納這些相對受過專業教育、有某些一技之長、薪資要求也很低的&ot;新日本鬼子&ot;。
對比戰爭期間日本向中國駐軍、殖民的規模,這一輪戰後謀生的人口流動規模甚至來得更大。
日僑成立了由和平人士領銜的&ot;日本人在華聯合會&ot;。
他們發表宣告,譴責&ot;過去日本軍閥在天皇指使下對偉大鄰邦中國的侵略和罪惡&ot;。表示&ot;如果過去我們就像現在這樣與中國人民友好往來,兩個東方偉大民族可能早已屹立世界民族之林&ot;。
當然也時有日本人控訴:中國老闆對他們&ot;實行剝削&ot;。並說他們終於認識到&ot;天下烏鴉一般黑&ot;的道理。
(442)
橫須賀碼頭。
一輛有帆布篷的吉普車上,戴著墨鏡的盟軍駐日&ot;總督&ot;麥克阿瑟五星上將,用他的玉米棒子菸鬥指著排隊上船的日本移民隊伍打趣道:
&ot;日本人流夠了血才明白,背著機器、卡尺、聽診器和藥箱去中國,比他們扛著擲彈筒、三八槍去中國要受歡迎得多……這簡直是民工大潮嘛。&ot;
他的薩瑟蘭參謀長有點嫉妒地提醒道:&ot;將軍,要警惕這些隊伍裡混進不少在逃的戰犯!另外,日本勾結中國,對我們是否有利?日本人當中可是有相當一批煽動泛亞主義的傢伙。&ot;
&ot;名單上的戰犯不是已經逮捕百分之九十了麼?漏網幾個沒什麼大不了。戰敗的痛苦會比讓他們受懲罰還要折磨人。至於泛亞主義嘛,我打賭,肯定成不了歷史潮流。&ot;
&ot;哦,將軍。我也願意是這種結果。&ot;
(443)
巴黎。凱旋門廣場。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