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兵敗(第2/3 頁)
哨士兵在反覆攻擊中獲取時機。戰鬥已經持續一個小時後,熾燁領著一萬兵馬也進了城,兵分兩路夾擊外軍,將外軍圈在城內,之後,熾燁又調集郭松的下軍兵馬迎擊,攔住外軍去路,追剿數里,外軍馬隊,兩萬餘人,擒斬無數。
馮志收到桓安兵敗的訊息時,只得親自提兵赴援,與熾燁手上的一萬兵馬遇於白土。外軍見到馮志帥旗時,士氣還是提了一下,想奮力破之,卻為時已晚,熾燁軍隊計程車氣已呈長虹貫日之勢,直搗都城北冕城。
熾燁坐在馬背上,身先士卒,揮劍奮戰,士氣一振,大破之,擒斬萬餘人。熾燁料的不錯,禾槍石的兵馬僅有五萬,另外四萬的兵力在馮志手上,若是主帥換了其他人,熾燁定不會贏得這麼輕鬆,熾燁也是算準了馮志性格中的怯懦和優柔寡斷,作為主帥,他害怕危險、害怕負責任,所以才會戰爭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後,不情願地提兵前來馳援,他知道,這個時間桓安大概已經敗了,即使他的後援部隊輸了,責任也不在他,這種性格所帶來的消極態度,是軍事行動中最大的障礙,馮志最終降了熾燁,這是馮心宿的父親,熾燁並沒有為難他,將他奉為上賓。
,!
聽到畢月來報,熾燁已進京,辛彥之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了,他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他叫來鄧漢炎,讓鄧漢炎領騎兵還有召集起來的兵力,守在忠正門。
忠正門連線北冕城堡和城外,熾燁要想進入北冕城堡,必經忠正門,若是緣稹要派劍洪來增援馮志,解圍城之困,禁衛軍的兵力也必從忠正門出,辛彥之是截斷了緣稹的退路,使其成孤立之勢,控制了忠正門,就控制了北冕城內的兵權,北冕城堡內的情況,外面的人不知道,辛彥之說是什麼就是什麼,透過這個方法,他可以先奪權。辛彥之再三交待鄧漢炎,待熾燁與馮志戰鬥結束後,方可插手。
鄧漢炎從緣遙的命令中已經明白,緣遙是想讓熾燁與馮志互相消耗雙方的兵力。
“大君大人,不能再等了,戰場上的每一個瞬間都滲透著危險,大君大人要保全的是日後自己的軍隊,即使桓安戰敗,他手上的兵力不可能打沒,馮將軍手上還有四萬大軍,這些,都是大君大人日後的資本,只要大君大人在這個時間集結起來,信安君就不可能對大君大人造成威脅,西南兵力少,若是想在京城中有所作為,他們除了挑起戰爭沒有其他途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西南不可能打靜坐戰,兵力越少只能穿街走巷地打,打到最後,信安君一定會輸。”
鄧漢炎著急了,他不能眼睜睜看著熾燁在城外消耗。打到現在,熾燁就算進京,最終結果也都是一個,熾燁會敗。
但一句話兩句話說出這個結果,嫡王子緣遙一定不會相信,他只好用戰術和戰略一同來解釋熾燁為何會敗,一方面,他不希望緣遙出兵,一方面,他的分析也是實事求是,這其中當然有他的私心,緣遙曾經答應他,會放熾燁一馬,但並沒有說過怎麼過,何時放,這個機會,只能他自己爭取,戰爭既無情又險象環生,即使是贏家的熾燁也逃脫不了戰爭的厄運,時間拖得越久,他的性命隨時都受北冕國十萬大軍的威脅。
“信安君能進京,便說明馮志與桓安都已經降了,鄧將軍憑什麼斷定,信安君會敗?”辛彥之當然知道,這個時間省下的兵力都是日後自己的,但他現在還沒有拿到北冕國的王位,兵力也不可能集中到他手上,他讓熾燁與馮志先打一仗,再讓鄧漢炎去阻截,無非都是拖延時間。
“即使北冕國的軍隊已降信安君,這些人對於西南而方,不過是過剩的兵力,信安君謹小慎微,亦不信不過北冕國的俘虜,他永遠得不到他想得到的王權。最好的戰略,先在兵力,其次還是在兵力,即使進了京,始終要保持著強大的兵力,信安君兩條都沒有,為了進城,已經摺掉一半以上的兵力,並不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