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女徐慧(第2/4 頁)
是李承乾了。
于志寧適時開口道:「聽聞殿下先前答應了趙節入東宮右率,統領東宮右率,可有此事?」
言至此處,李承乾苦惱地撫著額頭,道:「那時候是姑姑親自來說情,礙於姑姑的情面,孤只能事先順從,但從未明確答應過呀。」
高士廉的神色凝重了幾分,低聲道:「宗室中人向來都會以親族身份入仕,殿下能夠警醒,老夫欣慰。」
李承乾尷尬一笑,「多謝舅外公體諒。」
一聲聲的舅外公,讓高士廉很受用。
說起當年,還是隋末天下大亂,當時長孫無忌還是個布衣小子,長孫皇后也不是當今皇后,兄妹兩人父母早逝。
是高士廉帶著他們兄妹為生,後來結識了李世民,長孫無忌跟著李世民平定內亂,便有了如今的局面。
就連李淵也十分器重高士廉。
高士廉當得起李世民的一聲舅父,也當得起李承乾的一聲舅外公。
「殿下不用擔心長廣公主的言語,老夫會替殿下讓長廣公主知難而退,還望殿下往後少給這些人承諾。」
「孤謹記教誨。」
言罷,高士廉站起身,讓于志寧與徐孝德和太子談,自己便先離開了。
看這模樣,是要給太子殿下去擺平宗室中的言論。
因趙節的事情,太子的一句拒絕看起來輕巧。
可長廣公主在宗室眾人間煽風點火,就快將太子說得眾叛親離。
長廣公主會這樣,多半是李淵給慣的。
皇帝的一言一行,容易引起人們的議論。
儲君的言行,也同樣讓人們頗為關注。
除卻宗室眾人,朝中文臣不論是房玄齡還是魏徵都覺得太子拒絕是對的。
殿下的品行要從小抓起,任人唯親早晚會闖大禍。
崇文殿內,李承乾面對眼前兩人道:「兩位,孤久居東宮,很少出去走動,也沒見過外面的風景,不知現在長安人口幾何?」
于志寧連忙道:「回殿下,長安有坊民十萬戶,大致人口有四十萬。」
說來經歷了戰亂與天災之後,長安城能有這樣的人口數目已經很不錯了,算上長安周邊的十二縣,勉強能有百萬人口。
關中還是蕭條的,長安也是蕭條的。
如今正是大唐休養生息,蓄養國力的重要時機。
所以現在大唐對外的國策上,都是以低成本的條件來執行。
于志寧講述著如今大唐各方的種種形勢。
就比如說頡利大敗後,溫彥博與魏徵對如何治理突厥產生了爭論,最後李世民還是選擇了更低成本的方式,保留了突厥人的風俗習性,從而維持地方穩定。
李承乾道:「剛剛經歷過陰山大戰,朝堂很難抽出人力物力,改變突厥人的習俗從而教化,至少現在時機未到,從而父皇與朝中大臣們選擇了一種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維穩國策。」
「但這也只能暫時解決眼下的問題,往後等實力足夠了,再看形勢來應對,所謂花小錢辦大事,往往是大家的不二選擇。」
聞言,于志寧訝異地看著這個還稚氣未脫的太子。
這般見地,直截了當說出了國策的要害之處。
不得不說,這位太子對國策的瞭解程度,甩了同齡人一大截。
這可比李泰那種小聰明高出不知多少。
再次審視太子,言語中淡然又不失風度,這種談吐沒有少年人的自大,反而多了幾分謙遜。
李承乾又問道:「孤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還望於侍郎指正。」
其實太子說得很對,甚至對的有些過頭了,于志寧連忙道:「殿下往後還是少議國策為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