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多研議問題少談論主義——《中國不高興》讀後感之二】
看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評說《中國不高興》一書,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出場嘉賓中有好幾位在辯論發言時,都先申明自己沒有讀過或沒有讀完《中國不高興》,更有人是在節目現場才第一次看到此書。看到那幾位連書都沒有讀過卻慷慨激昂地高談闊論並爭辯不休,總覺得有點兒不是味兒也不對勁兒。
如今讀書人有幾人買書?好在早已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習慣並享受網上閱讀。那麼有如此便利的條件,那幾位或十幾位或幾十位參加那麼有廣泛影響的節目的嘉賓和現場互動觀眾怎麼就不能抽一點兒時間在網上瀏覽幾眼呢?何況《中國不高興》一書早已上網,而且可以免費閱讀,知道自己要上節目就不應該提早做一點功課預習麼?哪怕是看一看書的提要或目錄,也不至於在那裡沒有根據卻煞有介事地說東道西。這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應該不算過分。
此前,筆者在一篇博文裡批評某位名家聲言自己不屑卒讀《中國不高興》,但又撰文恣意對該書進行褒貶,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試問,對一書產生廣泛影響並引起爭論的書看也不看就橫加指責,這是做學問的態度嗎?這是一個把*主義視為至寶並整天鼓吹沒完的大家的風範嗎?
遺憾的是,現如今這種怪事奇聞許多人都毫無感覺,見怪不怪,麻木不仁,那樣一個名家對一本沒看過的書及其作者進行抨擊,那樣一群人評說一本自己根本沒有閱讀的專著,而且那樣專心致志,那樣唇槍舌劍,那樣面紅耳赤,更有人自我感覺還十分良好,這叫什麼事兒!由此,再次印證了現時社會的浮躁和淺薄。
延伸一點兒說,究其去年下半年以來那麼多的名家大賢對經濟走勢誤判之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去做深入的調研,沒有認真進行分析研究,沒有去進行必要的抽樣調查,相反,有幾多人以某些外國基金會、利益集團代言人的身份釋出一些誤導決策者和眾多普羅大眾的資訊,他們或有“獨立董事”的身份,但是否真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值得提出疑問。哪怕他們稍微做一點兒起碼應做的功課,也不至於發表那麼多謬論,也不至於帶來那麼大已經顯現或潛在的經濟社會損失。可是,又有誰去追究他們的罪責呢?
現在回過來說《中國不高興》。筆者以為這部書最值得稱道的是提出了一系列值得人們深思或反省的問題,適逢改革開放30週年,又遭遇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是實體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緊要關口,幾位作者提出一些相對敏感卻又是每一位國人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什麼不好?儘管書中不乏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愛國主義、霸權主義等“主義”,但其核心內容是如何解讀和解決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面臨而且必須及早解決的問題。
沒錯,該書確有一些問題提得相當尖刻,但切中時弊。還應該指出,近些年來,學界和輿論界實際上是一邊倒,很少聽到不同意見,那麼多的研討會、高峰論壇,那麼多的出版物,還有官方和商業媒體,發出的也幾乎是同一種聲音,那就是一切的一切與國際接軌。許多學者名家的名氣越來越大,頭銜越來越多,腰包也越來越鼓,但深入調研的時間越來越少,接觸的社會介面越來越窄,真正有價值有見地的著述越來越罕見,如此精英治國必然誤國殃民。
對應浮躁的是沉穩,是踏實,是認真。曾幾何時,上述字眼都幾乎被賦予貶義,沉穩被視同保守,踏實並當作愚笨,認真更是被譏諷為較真兒。現在這些被顛倒歪曲的概念應該重新進行梳理,甚至可以矯枉過正。在這層意義上,《中國不高興》一書即便有一些過激的提法也應該得到理解,其書中提及的問題更應該以沉穩的心境進行認真思考,進行踏踏實實地調研,以求對問題有一個合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