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司馬懿父子(第1/2 頁)
街亭。
魏延的四萬人馬早已在魏軍的基礎上完善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所有的山峰之間均當道紮下柵欄,柵欄前面約三十米處都挖了兩丈寬的壕溝,壕溝深有一丈,裡面鋪滿了大量削尖的樹枝,任何人一旦掉入壕溝內,絕難存活。
兩邊的山上堆滿了滾石和檑木,所謂檑木,就是長形的圓木,山上到處都是樹木,製作不難。在關鍵的位置還放置有床弩和諸葛連弩。
床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漢朝時已經得到大規模的普及和使用。床弩的構造是將幾張弓安裝在床架上,中間有木質的弩機。
操作的軍士絞動其後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床弩的箭一旦發射出去,其彈射力和殺傷力遠遠超過手弩。床弩的射程可達數百米,不足之處是抖動較大,精確度較差,操作時需要多人才行。
諸葛連弩是丞相諸葛亮研究出來的連弩,一次能發射十支弩箭,火力十分猛烈,還可以瞄準後再發射,命中率遠比傳統弓箭要高。不足之處在於體積和重量偏大,單個軍士無法操作,也需要多人操作才行。
床弩和諸葛連弩配合著使用,是防守城池和營寨的利器。
魏延的中軍帳就設在最高的一座山峰上,便於居高臨下,及時掌握敵軍的動向。
柵欄有什麼作用呢?魏延的軍士當道扎的柵欄高有三米,而這些柵欄都是在山上砍伐高大的樹木製作而成,多棵樹木整齊排列成一列,中間用繩索捆結實,樹木下面沒入土中,上面鋪上約兩米高的土堆,土堆呈斜坡狀,方便上下。
當敵軍進攻時,弓箭手站在柵欄後兩米高的土堆上,輕鬆可以射殺敵軍,而敵軍的弓箭手射向柵欄時,弓箭手可以蹲下隱藏在柵欄之後,輕鬆避過敵軍的弓箭,如此,柵欄對於阻擋敵軍的前進極為有效。
一切佈置妥當後,蜀軍靜等司馬懿的大軍到來。
首先到達街亭的是諸葛亮親率的二萬大軍。
魏延聽聞丞相率軍趕到,趕緊下山迎接。
寒暄完畢,諸葛亮顧不上歇息,立即與魏延一起去往各防禦工事實地觀看。諸葛亮邊看邊點頭,對魏延的佈置甚為滿意。
諸葛亮辭別魏延,臨走前再次叮囑魏延按照另外兩個錦囊行事,切勿有誤,魏延抱拳應諾。
在姜維派來的人引路下,諸葛亮親率二萬兵馬,前往姜維所在的山谷與姜維會合。
次日辰時,陽光溫柔地灑落在街亭的山林,將一切都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群山在朝陽的映照下,輪廓分明,彷彿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
山頂上的霧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散,露出了巍峨的山體和兩峰之間的柵欄和軍士,陽光穿透薄霧,將山上的每一片樹葉、每一塊岩石、每一頂營帳都照耀得閃閃發光。
街亭的山上、柵欄後,所有士卒都嚴陣以待,鎧甲和兵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閃爍著冷冽的光芒。每個人的臉上都映著金色的陽光,顯得更加堅毅和威武。
他們陽光如炬,直視著遠方,彷彿能穿透山間的雲霧,洞察到魏軍的蹤跡。
整個街亭異常寧靜,除了旌旗在風中飄揚,獵獵作響,上面的“魏”字也隨風起舞。
突然,天際的遠方,地平線上塵土飛揚,伴隨著雷鳴般的馬蹄聲,無數的騎軍逐漸顯現。只見他們由遠而近,如同黑色的風暴,裹挾著濃重的殺氣,向著街亭席捲而來。
隨著距離的拉近,騎軍身上的鎧甲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彷彿一片銀色的波濤在湧動。他們肩並肩,緊密排列,隊伍整齊劃一,猶如一道鋼鐵洪流,帶著不可阻擋之勢衝向街亭的山腳下。
在騎軍的中間,一面面旌旗高高飄揚,隨著風勢翻飛。從山頂望去,依稀可見旌旗上大書“司馬”二字。旌旗在空中發出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