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順治九年都死了誰(第1/4 頁)
【自大明王朝萬曆十一年(公元 1583 年)起,努爾哈赤踏上了充滿艱險與挑戰的征程。從此刻開始,直至順治元年(公元 1644 年)那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清軍入關時刻,這漫長而又波瀾壯闊的六十載歲月裡,滿清的歷史畫卷可謂是一部由努爾哈赤與其眾多子孫共同書寫的鐵血史詩。
在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長河中,努爾哈赤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引領著家族前行。他不僅有著超凡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智慧,更以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成為了家族崛起的奠基人。而與他並肩作戰的還有他的親兄弟舒爾哈齊,兩人攜手共進,一同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隨著時間的推移,努爾哈赤的子侄們逐漸成長起來,並繼承了父輩們的英勇與果敢。其中,代善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身先士卒,屢立戰功;皇太極則憑藉其卓越的智謀和戰略眼光,在諸多戰役中展現出非凡的指揮才能;多爾袞和多鐸更是勇猛善戰,威名遠揚。
當歷史的車輪駛向第三代時,努爾哈赤的孫子輩們如豪格、嶽託、杜度等人也紛紛登上了舞臺。他們自幼受到先輩們的薰陶,早已將保家衛國、開疆拓土視為己任。這些年輕將領們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了大清江山的基石。
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的不懈努力與拼搏,歷經三代人的持續接力,才最終開闢出了大清遼闊的疆域,奠定了這個王朝的根基。
時間來到順治七年(公元 1650 年),當年輕的順治皇帝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之時,滿清王朝曾經那些驍勇善戰的宗室將領們,諸如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等,皆已相繼離世。此時,站出來接替他們位置的乃是努爾哈赤的孫輩成員。然而,與他們的先輩們相比,這些孫輩人物的名聲和威望顯然要遜色不少。
且說這順治九年,令人惋惜的是,在這第三代宗室將領之中,那幾位還算能征善戰之人竟也先後撒手人寰。曾經那個猛將如雲、氣勢如虹的時代似乎正逐漸遠去。
話說那禮親王代善,乃是努爾哈赤眾多子嗣中的翹楚。想當年,努爾哈赤縱橫沙場、開疆拓土之時,代善便已嶄露頭角,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領導風範。正因如此,代善被尊為四大貝勒之首,其地位之尊崇,令人矚目。
且說這代善,本應是繼承汗位的不二人選。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因其能力出眾,竟引得大妃阿巴亥對其百般諂媚討好。原來,這阿巴亥深知努爾哈赤年事漸高,唯恐自己與三個兒子日後無所依靠。故而,她一心想要拉攏代善,期望在努爾哈赤百年之後,能得其庇佑。
豈料此事不知怎地傳入了努爾哈赤耳中,這位雄踞一方的霸主頓時勃然大怒。他心中暗想:“朕尚未龍御歸天,爾等竟敢如此明目張膽!待朕駕鶴西去後,豈不更是無法無天?莫非還要給朕頭上扣一頂綠油油的帽子不成!”盛怒之下,努爾哈赤對代善展開了無情的打壓。
自此以後,代善在朝堂之上逐漸失勢,最終與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擦肩而過。而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皇太極,則趁此機會順勢崛起,登上了汗位,成為了後世所稱頌的清太宗。
倘若當初未曾發生這些變故,以代善的身體素質和卓越才幹,或許這大清江山的歷史將會改寫。別說是清太宗的名號會屬於他,就連後來順治帝的清世祖廟號恐怕亦是非他莫屬。更遑論那多爾袞,興許根本就沒有出頭之日,所謂的攝政王一說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
“你們究竟揹著我……朕做了什麼!”努爾哈赤怒髮衝冠,對著代善等人咆哮道。原本他對代善寄予厚望,如果不是天幕揭示出皇太極才是滿清的太宗皇帝時,甚至有意將汗位傳給他。
然而此時努爾哈赤的內心徹底崩潰了。努爾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