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走心的暗戰(第1/4 頁)
1997年深秋,大西北的一個小山村的西北角上,“馮村洞窟墓葬群考古專案”正在整體工作收尾中,人、車、物烏泱泱一片,把出村子的小路給堵了個水洩不通。
外面鬧哄哄地忙亂著,人聲鼎沸,而就在附近百步不到,租來做“宿舍”用的農家小院4號院裡卻靜悄悄的擠了一屋子女人。
專案二把手蘇筱晚正帶著幾個女同事對著這次考古發掘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文物進行拍照存檔工作。
這是九十年代末的西北山村,自然是沒有追光這種東西的。可這兩天才來隊裡的周楚凝卻靈光一閃,跑回自己房間把屋裡那隻60w的燈泡擰了下來,又拿當日的本地報紙折了個紙草帽套在燈泡的電線上,一舉解決了拍照所需的燈光問題。
昏暗的小民房裡,這60w電燈泡聚光處還是挺搖曳刺眼的,明晃晃照得燈下那隻花紋繁複的鈿雀寶函閃耀著低調的紫色金光。
小地方找不到一個像樣又平穩的臺子擺放寶函,在隊裡打零工的村長家三丫頭就把自家的一張新桌子搬了來。蘇筱晚的助理小雯把一塊洗得有些泛汙的米色粗布鋪在桌子上,四角綁在桌腿上,使出吃奶的力氣把布面繃得緊緊的,使桌面看上去一絲褶皺沒有。
幾個人一通折騰完,給文物拍照的氣氛終於被烘托了出來。
蘇筱晚坐在一邊拿著筆和記錄表一項項登記寶函的各項資料。
燈光投射出大片的高光,也對比出大片的陰影,正在桌邊觀察記錄的蘇筱晚的瘦削更襯托得明顯,一張臉也經得起光影交錯的混切。圓潤的額頭,參差不齊帶些毛躁的髮腳,為那張秀麗的鵝蛋臉平添了幾分溫婉之氣。膚色好到不需施粉黛,唇不畫而紅,發跡蓬鬆全梳到腦後,純白色寬鬆襯衫下一條深藍色牛仔褲,脖間掛著一根極細的鏈條,掛墜是一隻小拇指大小的銅雀,和她一身的裝扮非常協調。她左耳上一隻米粒大小的鑽石耳釘,算是全身上下,甚至這屋子裡最為耀眼所在了。
這粒耳釘價格不菲也來之不易,蘇筱晚平日不會戴著招搖,但是今天這個日子有一百理由,不戴是不行的。
周楚凝和助理小雯都緊挨著桌子,她倆穿著樸素,從上到下也沒有什麼飾物,只在胸前掛著表明身份的工作牌,其中周楚凝的工作牌完全是嶄新的,亮閃閃地泛著光。
這是遙遠荒僻的西北農村,工作牌足以區分當地村民和科考組成員,更何況她還身穿著淺米色風衣,讓人一望便知她們與本地人的不同。
周楚凝雖說打扮比較入時,可她大病初癒,一臉憔悴,瘦得兩條腿連褲子腿都填不滿,讓蘇筱晚望之心憂。
她認真回憶了一下,想起來自己還是兩年多前在米國時與周楚凝相識的。那時候國內派了個學術訪問團到米國進行交流,到了曼哈頓一停就是幾天,訪問團裡只有周楚凝一個女同志,會議座談之餘免不了想逛街買東西,再加上個別男同事還特意拜託她幫著挑點東西帶回國,周楚凝便擔負起了採買的任務。某哈頓店鋪鱗次櫛比,初入此地人生地不熟的,周楚凝也不敢妄動,於是,託了個人介紹,y校這邊的博士生蘇筱晚便自告奮勇充當了幾日的導購。按說,周楚凝被選進這個交流團應該是英文相當過硬的,可是國內那些書本式英文到了米國這裡簡直沒有用武之地,更何況本地俚語更是聽得人一頭霧水。蘇筱晚雖也不是米國人,可是她作為客居腐國的華裔,又來這裡讀書幾年,兩邊的語言、文化都通得很,周楚凝那幾日被照顧得妥妥帖帖,十分感激蘇筱晚的相陪。
今年,蘇筱晚眼看自己人類學博士論文的透過迫在眉睫,便跑回國內來尋找專案支援,偶然與周楚凝相遇,便介紹了馮村這邊的考古發掘專案,不過當時她倆都不知道這個專案的領頭人是沈魏風。
若是知道了,大概命運的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