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 頁)
最終形成,沒人敢逾越。不過到了明晚期之後,皇權不穩,逾越的現象又重新冒頭了。”
“不過,看這雲龍紋的形態,十分的規矩,沒有早期的隨意性,更沒有晚期的衰敗感,就可以知道,這是明代中期的作品。”
高德全微笑道:“所以說,這就是收藏的樂趣。從一件古玩上的微小細節,就可以知道,某一段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時代變遷。你看出來了,你十分高興。你看不出來,在發掘的過程中,有所收穫,那更應該感到非常的開心。”
王觀、俞飛白似懂非懂的點頭,有一點兒感觸,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義。
高德全也沒有在意,他年輕的時候,何嘗不是什麼都不懂,現在年紀大了,閱歷逐漸的增加,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悟。
現在,高德全只是想在王觀與俞飛白心裡,埋入一顆種子,至於種子是否能夠生根發芽,就要看他們的品性與機緣了。
畢竟,這樣的感悟,都是比較主觀的,明白就明白,不明白,高德全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觀念,強行塞到兩人的腦中。
所以,看見兩人若有所思的模樣,高德全已經比較滿意,隨後笑道:“出去逛了一圈,飛白的收穫不小,王觀你呢,淘到什麼寶貝了?”
“一隻三足金蟾,造型比較特別,所以買回來了。”王觀笑道,順手把那隻金蟾拿出來,擺在桌子之上。
“德叔,這金蟾還真的比較特殊。”
這時,俞飛白也在旁邊笑道:“人家的金蟾,要麼是吐錢,要麼是叼錢,要麼乾脆在底下鑲了大堆銅錢,都是好寓意,好兆頭。可是這隻金蟾,卻是含著一枚珠子,真是比較少見。我甚至懷疑,這東西是不是現代人的臆造品。”
“金蟾含珠,或者叫金蟾吐珠。這樣的造型擺件,確實很少見到。不過,並不代表沒有。”高德全一邊打量三足金蟾,一邊說道:“這類東西,在明清時期,也算是比較流行的。特別是在文房書案上,經常有金蟾的紋飾。”
“這個我知道。”王觀微笑道:“傳說月宮中有三條腿的蟾蜍,而後人也把月宮叫蟾宮。所以就有了蟾宮折桂的說法,來比喻考取進士。”
“沒錯。”
高德全讚許道:“我記得前幾年,集古齋收了一件金蟾含珠造型的鎮紙,以及一方雕刻金蟾吐珠紋飾的硯臺。兩件東西,似乎還留著,你們有興趣的話,回去之後,可以去看看。”…;
“蟾宮折桂,我可以理解。”俞飛白點頭,又有些迷惑道:“可是,為什麼一定要吐珠呢?其中,又有什麼寓意?”
“這有什麼不好理解的。”高德全搖頭道:“你不會看呀,珠子是什麼形狀的?”
“圓形……”
才說著,俞飛白立即反應過來,恍然大悟道:“狀元。”
“這就對了。”高德全笑道:“蟾宮折桂是中進士,在金蟾的口中,含著圓珠,就是想在中進士的基礎上,奪得解元、會元、狀元之位。”
“明白了。”
俞飛白與王觀歎服點頭,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紋飾,卻蘊藏著這樣深刻的寓意。難怪高德全常說,每一件古玩,都有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內涵。
“其實,早期的金蟾,更多是出現在道教文化上。”看見兩人有興趣,高德全也頗有興致道:“後來,深入民間之後,才慢慢的演變,讓讀書人拿去用了。”
“劉海戲金蟾。”王觀脫口而出。他有些印象,這個劉海,似乎是道教的知名人物。
“我也知道,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典故。”這時,俞飛白卻質疑道:“不過,我家也有個劉海戲金蟾的擺件,但是那個人物,好像是個和尚。”
“好像也是。”王觀回想了下,點頭道:“劉海戲金蟾的擺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