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這次在聽完張繼宗的話後發出疑問的,是另一個百戶趙普,他也是張朝晉地岳父、張建東的拜把子兄弟。
&ldo;知道有這批東西的,可不僅僅只是我們忻州營啊……&rdo;
張建東從帥案後站起身來,張繼宗所言,也正是他本人所最大地隱憂,況且這次地事情本身便來的極為蹊蹺,他一直都是為此惴惴不安、也一直小心謹慎的,不料想眼瞅著就要到達大同了,卻還是遇到了此事。
看來終究這該來的,那麼就還是一定會來的。
或許,只是個早晚的區別吧……
今天的第二頓飯,終於是在張知秋的千呼萬盼中姍姍而來了,雖然比素日裡的正點開飯時間還要晚上一些,但大夥兒卻也全無計較。
畢竟,在今天這一天的時間裡,全營就都是在不停地折騰著安營紮寨,就是火頭軍們也在抗著大鍋、背著傢伙什地跟著不停地挪窩,哪裡有時間給人們生火做飯。
至於說為什麼在這紮營之後這麼長時間才能吃上飯的原因‐‐你當這是現代軍隊中,有著現成地煤氣罐和野戰炊事車不成……
一般而言,輜重營中的火頭軍們都是另成一軍的,他們每日裡要提前於大軍行動,在預設地休息或宿營地處開始做飯。
古代軍隊行軍做飯,有一個專用詞叫&ldo;埋鍋造飯&rdo;,那時沒有什麼專用的軍隊制式廚房裝置,火頭軍們所用的廚具,基本和同期農村大媽們所使用的是一樣一樣的。
每到做飯之前,火頭軍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ldo;埋鍋&rdo;,說白了講也就是要先壘鍋臺,是以古代火頭軍的第一技能,不是炒菜而是泥瓦工的土建本領。
由於軍隊地特殊性,軍中使用的大多是一次能做出給數十人食用地大鍋,是以這鍋灶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設計合理、建造優良的灶臺,不但能夠節省燃料,而且能夠大大地提高使用效率。
反之,一個粗製濫造地灶臺,足以將做飯地伙伕給氣瘋:煙道不暢的話,不但是熱效率低下,而且那滾滾地黑煙也能夠把做飯的人嗆個半死。
當然,軍官們就必須要砌單獨地灶臺了,這也是所謂&ldo;吃小灶&rdo;的由來‐‐要想精工細作,那就只能是用小鍋小灶來單獨烹飪的。
事實上,要說明朝地軍隊伙房沒有制式裝備的話,也還是有那麼一點點誅心的‐‐張知秋就曾饒有興致地研究過這個時代地&ldo;火頭軍制式裝置&rdo;。
張知秋地興趣,來自於他的好奇與不平:有幾輛雙輪馬車,竟然專門是用來拉磚頭的,反倒是好多雙輪糧車都因為缺少騾馬而不得不使用人力。
然後張知秋就非常吃驚地發現,雖然質量上還確實是有些不那麼盡如人意,但這幾車磚頭,卻確確實實是比較原始地&ldo;耐火磚&rdo;!
吃驚過後,張知秋便隨之想起來一個事實:大明朝如今一年地生鐵產量,已經是比整個歐洲地總產量還要高;而在全國生鐵產量僅排第五的山西,早在朱元璋時期一縣的產量,就要高於清朝時全國的產量!
既然有如此發達地鋼鐵產業,那麼這耐火磚地發明以及使用的普及,也確實是不值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與之前地任何一次開飯都有所不同,此次在飯前由各隊地領軍小旗發出了一個通告:所有年齡在十六歲至三十歲地役夫民壯,與三十歲以外的人分食。
當張小滿在十三小隊發布整個命令地時候,二百人地人群轟然便爆發開來:張知秋這個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