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在這個時代,朝廷嚴密地封鎖了相關地&ldo;不和諧&rdo;訊息是極其正常的,而老孫頭他們這些普通百姓,也根本就不會關心這些與己無關地國家大事。
但有些疑惑的是,在張知秋地記憶中,明朝崇禎三年雖然國是維艱,但並卻沒有這麼一場發生在大同地戰事的。
如今張知秋所記不起來的,還有崇禎三年時大同總兵和大同知府地名字‐‐但既然已經出現了玉米和土豆地這些莫名變故,只怕是這人事格局也會有相應地變化吧……
ps:有些晚,和影響點選資料大,悲劇……
打滾求票!
第十三章 風起雲湧(一)
更新時間2012-1-21 0:01:12 字數:3171
有人說,人是這個世界上適應力最強地生物。
張知秋以前還有些不以為然,但是現在信了。
在第一天剛剛來到這大明朝的時候,張知秋覺得自己幾乎是連那晚的長夜都無法度過了‐‐因為睡在地上著了涼,整個後半夜張知秋連著拉了五次稀!
如今兩天過去了,張知秋雖然說不上是生龍活虎,但是一個人拉著那輛改良後的糧車,也還並沒有給大夥兒拉後腿。
忻州距離大同其實不是很遠,如果不是有這麼多糧草、軍資要運的話,最多也就幾天的路程而已,即便如此,按照目前地速度,如今整個輜重營距離大同也只要再走三天就可以到達了。
總體而言,這還算是一次比較輕鬆地差使,起碼在這亂糟糟地時節,也還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
好歹能夠吃飽喝足,也還沒有多大地風險,在這烽煙四起地多事之秋,還有什麼好去苛求的呢?
要說原本路上是用不了這麼長時間的,但今年這天氣反常,先是冬、春、夏三季連旱,直到進入秋季之後,卻是三日一小雨、五日一大雨,今年那原本就長勢欠佳地秋糧也因此而再度減產了二成。
雨水來的勤,這路就分外地難走。
這個時代地道路基本都是土路,積雨之後又被來來往往地車輛碾壓,路況之遭據說是前所未有。
對於張知秋而言,他反正是連這黃土路也感到稀奇的,印象之中,自己以前所見過地最差地鄉村道路,那也是由煤渣、矸石所鋪就的。
不過,這一路行來,張知秋才慢慢震驚地知道,在自己腳下這平均寬度不足五米地爛泥路,竟然就是這個時代地&ldo;官路&rdo;了。
對於這條讓所有人都為之頭疼不已的官道,據張秀才說,昔日也曾有官員動議休整的,並上書訴苦雲:&ldo;……(晴天)塵土積三尺,雨雪泥沒股&rdo;。
不過,這位官員地合理化建議最終並沒有被採納,在這個沒有瀝青、水泥,火藥又屬於軍用管制物資地時代,即便是鋪一條碎石路,那也是極其地勞民傷財的行為。
要知道,這時地採石,那可是真真正正地要靠人去&ldo;採&rdo;:任何一方石料,都是被人用鐵錘和鐵釺一錘一錘地敲下來的;而運輸的話,主力也還是要靠役夫們地肩挑手抬,真要修葺如縣城大街那般地石板路,當真是要不知耗費多少地錢糧功夫。
如此一來,這官道也就只好是繼續地這麼爛著,而古代之所以主要地交通工具是&ldo;馬&rdo;而不是&ldo;馬車&rdo;,便是由這糟糕至極地道路系統所決定的。
不同以往的是,今日的紮營時間卻是分外地早,所以老孫頭也才有機會來實現他前邊許下地諾言。
按照既往地慣例,除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