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陰陽離合蘊深玄(第3/4 頁)
,抵禦外邪;陽明主闔,代表陽氣內收、收斂,類似於門的關閉,使陽氣能夠內藏於體內,發揮腐熟水谷等作用;少陽為樞,則是指陽氣在表裡之間的轉輸和調節,起到了樞紐的作用。同理,太陰主開,有運化、輸布的功能;厥陰主闔,具有收斂、潛藏的特性;少陰為樞,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相互關係:三陰三陽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三經者,不得相失也”。例如,太陽與少陰相表裡,陽明與太陰相表裡,少陽與厥陰相表裡。這種表裡關係不僅體現在經絡的相互聯絡上,還反映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相互影響上。當某一經脈出現病變時,可能會影響到其相表裡的經脈,從而導致疾病的傳變。
(四)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認識:
健康的基礎:人體的健康取決於陰陽陽的平衡和三陰三陽的協調執行。如果陰陽平衡被打破,三陰三陽的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陽氣過盛或陰氣不足,或者開、闔、樞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引發各種疾病。
疾病的診斷:透過觀察患者的症狀、脈象等表現,可以判斷陰陽的盛衰和三陰三陽的病變情況。例如,脈象的浮、沉、遲、數等不同表現,反映了陽氣和陰氣的變化;患者的寒熱、虛實等症狀,也與陰陽的失調密切相關。這為中醫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疾病的治療:基於陰陽離合的理論,中醫的治療方法強調調整陰陽的平衡,恢復三陰三陽的正常功能。例如,對於陽氣不足的患者,可以採用溫陽的方法;對於陰氣過盛的患者,則採用滋陰的方法。在具體的治療手段上,針灸、中藥等都可以透過調節經絡的氣血執行,達到調整陰陽的目的。
總之,《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篇第六》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篇章,它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黃帝內經》素問第6章名為“陰陽離合論”。其主要內容如下:
黃帝提問:黃帝問道,他聽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合為一年,人也與天地相應。但如今人體的三陰三陽與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回答陰陽之要:岐伯回答,陰陽的變化範圍廣泛,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數量龐大不可勝數,但關鍵的道理是統一的。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時叫做陰中之陰;長出地面後則稱為陰中之陽。陽氣給予萬物生機,陰氣使萬物成形。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溫暖,盛長因於夏氣炎熱,收成因於秋氣清涼,閉藏因於冬氣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天地間的生長收藏變化就會失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身上也有一定規律且可以推測。
三陰三陽之離合:
三陽經: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叫廣明,後方叫太沖。太沖部位的經脈是少陰,少陰經上面的經脈是太陽,太陽經下端起於至陰穴,上端結於命門,稱為陰中之陽;中身以上屬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是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是陽明,陽明經下端起於厲兌穴,稱為陰中之陽;厥陰之表是少陽,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稱為陰中之少陽。三陽經的離合中,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裡為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為樞,三者相互緊密聯絡,合起來稱為一陽。
三陰經:在外為陽,在內為陰,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是太陰,太陰經根起於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是少陰,少陰經根起於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是厥陰,厥陰經根起於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三陰經之離合中,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三者相互協調緊密聯絡,合起來稱為一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