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古文解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第2/7 頁)
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這些論述詳細闡述了陰陽失衡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各種病症的表現。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些內容強調了情志和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最後,“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說明了疾病的發生與季節和外界因素的關係。
總的來說,《黃帝內經》中關於陰陽的理論為我們理解人體健康和疾病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它提醒我們要關注陰陽的平衡,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情志狀態,以維護身體健康。同時,也讓現代醫學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天然藥物和非藥物手段來輔助治療,體現了天然療法的重要價值。
三、古文2:
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四、對古文2:“陰陽應象大論”深度解析
人體與天地陰陽五行的奧秘——深度解析〈內經〉相關論述:
在古老的醫學智慧中,對於人體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有著深邃而精妙的認知。帝與岐伯的這段對話,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理解人體奧秘的大門。
上古聖人對於人形的論述,不僅僅是對於人體結構的簡單描述,更是一種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索。他們將人體的臟腑、經脈一一羅列,清晰地展現出人體內部複雜而有序的結構。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體現了古人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