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5 頁)
戰戰敗後,高仙芝回到長安,當上了羽林軍大將軍,官位正三品。
同一時期,阿倍仲麻呂就任相當於朝廷圖書館館長的秘書監。秘書監的官位是從三品。
朝中席位相近的兩位非漢族高官,在朝廷的儀式、筵席等場合一定時時有照面和交談的機會。
雖然有文官與武官不同,但他們應該有共同的話題吧。為報答伴隨自己征戰各地的名馬,高仙芝曾命人把馬送回長安安度餘生。
關於這匹馬,杜甫曾寫過一首詩。
“那首詩,您覺得怎麼樣?”
仲麻呂大概也向高仙芝這樣寒暄過。
杜甫那首關於高仙芝愛馬的七言古詩題為《高都護驄馬行》,也收錄於《唐詩選》。舊時日本的讀書人並不是從史書中得知高仙芝這個名字,而是從這首詩裡。
此馬臨陣久無敵,
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
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
猛氣猶思戰場利。
……
以上引用的只是詩的一部分。平素與馬關係緊密的日本武士們,對《唐詩選》中收錄的這首詩想必也是情有獨鍾。
“伏櫪”這個詞來自三國時代魏國曹操的詩作《步出夏門行》
——老驥(年老的馬)伏櫪(飼料槽),志在千里。
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是河上肇博士喜愛的詩句。
怛邏斯之戰四年後,天寶十四載(755),高仙芝受封為密雲郡公。如果按照日本明治時代的說法,就是因功位列華族。同年,安史之亂爆發。
身兼范陽、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據說是胡人與突厥人的混血兒。親生父親姓康,但他隨母親的再婚物件姓安。康姓應為撒馬爾罕人,而安姓也許是布哈拉人。也可能屬於“昭武九姓”,即所謂的粟特人。安祿山原名阿犖山,有人因此認為安祿山的本名應為亞歷山大。
原本駐守於現北京一帶的安祿山率大軍向西進發。
為反擊叛軍,朝廷派出以皇族榮王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的“天武軍”。天武軍名號響亮,號稱擁兵十一萬,其實大部分是從市井臨時招募計程車兵,是一支缺乏訓練的軍隊。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8)
曾為高仙芝的幕僚封常清據守洛陽,終於未能抵禦安祿山軍而向西敗走。此時高仙芝身在陝州,聽了敗退而來的封常清彙報戰況後,決定依仗天險進行防守。陝州地勢平坦,陝州以西的潼關地勢險峻,於是選定在此決戰。
撤離陝州之時,高仙芝開啟官庫,把裡邊的金錢、糧食、絹布全都分給了部下,餘下的東西統統燒燬。這是為了不被安祿山的叛軍佔用而採取的措施,從戰術上看倒也不足為怪。
在長安,玄宗皇帝對天武軍的撤退大為不滿。玄宗有心讓哥舒翰代替司令官的位置,哥舒翰也是突厥出身的非漢人將軍。
皇帝的心思還未說出口,身邊的宦官就已心領神會,並開始籌劃這件事。這時天武軍的監軍正是曾與高仙芝一同翻越帕米爾,並從夫蒙將軍那裡搭救了他的那個邊令誠。邊令誠向皇帝報告說
——封常清與高仙芝擅自撤退,貪汙軍糧,開啟國家積累數代的儲備官庫,把其中財物據為私有。
皇帝聽了即刻下令
——斬兩名。
臨刑前高仙芝叫道
——我退,罪也,死不敢辭。然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謂令誠曰:上有天,下有地,三軍皆在,君豈不知?
——軍中鹹呼曰:枉。其聲殷地。
《新唐書·高仙芝傳》中這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