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首級(第1/2 頁)
易水之戰落幕。
此戰,王翦誘擊燕代聯軍,半路伏殺,同時以奇兵繞後奪取燕南長城。
劣勢之下,趙嘉的代軍率先撤離,燕軍主將太子丹和秦無忌亦先後逃走,使得燕軍全線崩潰。
一部分燕軍臨陣投降,另一部分潰兵則在逃至易水時,發現退路被斷,進入燕地的關城已被秦軍奪取,這些燕軍被緊追而至的秦軍屠殺,或是被迫跳入冰冷的水中……
秦軍上首功,以敵軍人頭計算功勞。
雖然呂不韋和尉繚先後提出“義兵論”,不提倡大舉屠殺敵軍,並擴大獎勵軍功的途徑,以消弭六國的抵抗意志。
但也只是相對於昭襄王時期殺戮較少罷了,戰爭從來都與慈善沾不上關係,特別是在軍功爵的激勵下,不殺,不足以滿足士卒立功拜爵的慾望。
整個軍功爵體系也會因此動搖。
所以當秦軍封刀時,此地早已屍橫遍野,流淌的易水都被鮮血染紅。
戰爭落下帷幕,更加重要的時刻開始了。
各部的軍法官開始清點斬首數量。
記功記罰。
首級並非單純的按照誰先砍下就是誰的來算,這種簡單的規則很難適應複雜的情況。
戰場拼殺,不只是單打獨鬥。
比如黑臀和燕卒死鬥,黑臀即將被殺死,這時候小白上前捅了燕卒一矛,然後黑臀抓住機會,將燕卒殺死,並割下了首級。
問,這個人頭算誰的?
如果將人頭分給黑臀,那小白所做的豈不是都白費了?
那還不如等同袍被敵軍殺死殺傷,然後他再趁機殺死敵人,割下對方的首級,豈不是功勞全歸自己?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沙場血戰,不是讓士卒們一對一,捉對廝殺。
經常是多對一,多對多,在陣型和什伍佇列下,一個被殺死的敵軍經常是被多個秦卒圍攻,你一戟我一矛,少了誰都不行,那殺了人,人頭怎麼分?
還有像弓弩手之類,遠端射殺射傷敵人的情況,弓弩手的軍功又怎麼算?莫非人家一陣狂射,殺死不知多少敵人,到頭來卻連一個首級都沒有。
像那些先登城頭的勇士,他們出力最多,上去也不知殺了多少人,但最終被敵人殺死,最後一算,他沒首級就沒軍功,莫非就白死了?
若是有一屯秦卒傷亡最大立功最多,只剩下幾個傷兵,得到的首級連抵消懲罰的數量都不夠,傷兵們不僅無功還要受罰,那日後誰還願意拼死作戰,這還叫什麼公平公正。
所以,除了那些真正的一對一殺死敵人,並且有人見證,首級歸屬確定無疑的情況外,軍陣混戰中的首級,一般是以戰鬥中出力的多寡來刮分。
雖然軍法官們不一定每位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但在此時的情況下,已經是最合適,也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方法了。
趙佗所在的這支千人,首先將得到的首級分配給衝殺在最前方的那些士卒,讓大部分戰死的人得到了爵位,畢竟人家勇猛作戰,連命都沒了,給一個首級讓後代繼承爵位,豈不應該?這一點大家都沒有異議。
當然,那些被確認了沒有立過功的倒黴蛋死者是沒有的。
趙佗就知道他們這屯,有人被擠的從長城上掉下去,這種死法就真白死了。
趙佗所在的這個百人隊,此次戰死了二十一人,但他們得到的首級足有四十,不僅斬首數比戰死數多,還達到了“盈論”的標準,可以讓他們所在的屯長、百將都能提升一級。
屯長梁廣從上造升為簪嫋,百將呂武從簪嫋升為不更。
然而,梁廣戰死了,這位屯長在長城上衝鋒時,身先士卒,被幾個燕卒以長矛戳死在地上。
他的爵位可以透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