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開始行動(第1/2 頁)
王笠綸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想能不能將這石鍋賣到南韓,因為自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南韓開始快速發展,連續十五年經濟增速都在10%以上,是亞洲少數完全進入現代化的國家。
雖說改革開放已有半年,但這是一條從未有過的道路,就算沿海剛成立的經濟特區,也還沒有具體的發展思路,更不要說偏遠的西北了。
而這個時期國家最急缺的就是外匯,整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都不足十億美元。
如果能將石鍋賣到南韓,不管多少也能賺到一些外匯,這對於別的地方來說或許沒什麼,但在偏遠的西北,哪怕一年只是幾千幾萬美元,也是潑天的大功一件。
王笠綸沒有立刻向老劉父子表示什麼,只是藉著吃飯的機會,詢問了不少關於石鍋的製作。
飯後雨慢慢小了起來,王笠綸留下兩毛錢,這是派飯制度,是一個幹部必須嚴格遵守的。
此時不管是什麼級別的幹部,到了農村都只能在群眾家裡吃飯,群眾吃什麼跟著吃什麼,而且必須給糧票或者現金。
一般糧票是二兩或者四兩,給錢的話也就是兩三毛,其中差別是吃的白米飯還是米糊糊。
在這上面王笠綸也不可能少給或者多給,少給就是犯了錯誤,多給就是搞特殊,所以一切都要按規矩來。
雨勢漸小後,挖掘工作繼續進行,王笠綸也參與到其中,此時距離災情發生已經快48小時了。
到了晚上雨終於停了,而滑坡邊緣那戶人家的一些房屋結構也顯露出來,這時候所有人都卯足了勁,就連周元義都親自來到第一線。
在眾人齊心協力下,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從泥土和廢墟中發現了一個人,但那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整個救援現場都籠罩在一種悲傷的氛圍中,但即便如此挖掘還在繼續,很快這戶人家都被找到了,但非常遺憾也無一人倖免。
不遠處的空地上,白布蓋著幾具屍體,此情此景讓王笠綸也非常難受。
但即便他是重生者,在面對很多事情時也是無能為力,比如在這種自然災害前,他能做的和普通人也沒有任何分別。
很多人都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繼續挖掘搬運泥土山石的,因為這些遇難者中有他們的親人和朋友,最不濟大家也是鄉里鄉親的。
王笠綸有看點,周元義在遇難遺體前站了很久,他也用衣袖擦拭過淚水。
這裡還沒有攝像機,連記者都沒有,顯然這不是周書記作秀,而是真的真情流露。
兩天時間裡,王笠綸都已經休息了幾個小時,但是周元義至今沒合過眼,這也讓王笠綸對這位縣委書記多了幾分好感。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天,這個時候挖掘的進度也越來越慢,因為更大的山石出現,加上機械長時間運轉,故障也時有發生。
而且所有人都明白,這麼長時間過去,在繼續下去已經是徒勞了。
這個時代還不是二三十年後,要移開一座山並不是簡單的事,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終止挖掘救援,比繼續下去其實更理性。
但這個決定只能周元義來做,甚至別人都不好提。
這次王笠綸也沒有來提,在其位才謀其政,自己終究只是一個最低階的幹部,有些話並不適合自己說。
好在周元義確實是個有擔當的幹部,而且出乎王笠綸預料的,關於終止救援的決定,不是周元義開小會決定的,而是站在救援現場,當著所有幹部群眾面說出來的。
當著上千群眾的面,周元義沒有講太多大道理,也沒有說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他主要只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滑坡山體下遇難者存活希望幾乎渺茫,而且施救條件非常有限,除了這裡之外,依然有很多鄉親受傷,還有家園需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