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梁啟超(第2/3 頁)
才是立國自強之策,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如成立銀行、建立郵政系統、設局鑄銀幣、准許私人興修鐵路創辦工廠、設立輪船公司及開礦等“富國之法”,務農、勸工、惠商、恤窮等“養民之法”和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改革科舉設實用學科、開設報館啟迪民智、設立道學提倡孔教等“教民之法”。還提請光緒帝頒特詔,選議郎、開武英殿、議大政,實行君民共治。
“公車上書”雖未能阻止光緒帝批准和約,且康有為、梁啟超組織的十八行省舉人聯名上書請願未能成功,但它集會議政、聚眾上書突破了清代“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在中國近代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揭開了清末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康有為主筆的《上今上皇帝書》經傳閱、傳抄和隨後印刷刊行,其變法圖強的主張廣為流傳,造成頗大反響,也提升了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政治聲望,奠定了他們在其後維新變法運動中的地位。
此次事件是中國近代群眾性政治運動的開端,為後來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等積累了經驗,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
1895 年,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之後該報改名為《中外紀聞》。1896 年,梁啟超與汪康年、黃遵憲在上海創刊《時務報》,他撰寫了《變法通議》等五十餘篇文章,系統闡述維新變法理論。
最初由康有為、陳熾等維新派人士負責籌集經費。後來北京強學會成立,該報成為強學會機關報,得到了袁世凱等達官貴人的捐款,資金狀況得以改善。
主要編譯西電西報,介紹“列強政治、經濟情況和清廷奏章”,也有梁啟超、麥孟華等撰寫的文章(未署名)。
旨在廣開知識,讓國人瞭解西方情況,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從而宣傳變法的必要性,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奠定基礎。
它為當時相對封閉的中國知識界開啟了一扇瞭解世界的視窗,使更多人開始關注國際形勢和國內變革的迫切性。透過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等,為維新派提供了借鑑和啟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意識和對變革的思考,為維新運動的興起進行了思想鋪墊。
該報政治傾向鮮明,宣傳維新變法思想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利益。1896 年,清政府以“惑世誣民”罪名查禁,禁止發行,導致報紙停辦。
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等人共同籌備資金。黃遵憲憑藉其外交家身份和一定的經濟實力、社會影響力提供重要支援;汪康年利用在上海的人脈和資源助力;梁啟超也積極參與經費籌備工作。
梁啟超撰寫了《變法通議》等五十餘篇文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問題。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呼籲中國進行全面改革,實現國家富強。
言論大膽新穎,所譯外報開闊讀者眼界。它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重要陣地,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播了維新思想,吸引了眾多有志之士關注和參與維新運動,對推動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起到了積極作用,激發了知識分子和民眾對國家命運的關注,為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營造了輿論氛圍。
隨著影響力擴大,遭到封建頑固派和洋務派打壓。同時,內部汪康年與梁啟超產生分歧,汪康年掌握控制權後將其變為洋務派喉舌,背離維新變法宗旨,導致《時務報》失去原有的影響力和作用,最終走向衰落。
1898 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戊戌變法,頒佈了一系列關於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法令,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在 9 月 21 日被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鎮壓,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