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2/2 頁)
斯和第6集團軍攻佔該城市。這樣做的戰略意義不大,好象是一種象徵性的舉動,以證明德國人和國家社會主義的優勢,開且實現一個古老格言,即誰渡過伏爾加河,誰就將征服俄國。德國人最初從城市邊緣穿過居民區向市中心推進,雖然說俄軍的強擊群遂屋抵抗贏得了時間,但還是比較容易。一週內,他們就向城市中心突破了,在兩周多的時間內便佔領了它。不可逾越的防禦在內城工廠區。在這一地區防禦,可充分利用大量建築物的有利條件,而且近戰和煙幕使德國的空中優勢不能發揮。在這裡,德軍面臨冬天將至和蘇聯7個集團軍(總兵力一百萬)正在向該城開進中,俄國人使此地成為消耗保羅斯的補給品和彈藥的地方。蘇軍結果合圍並殲滅了德第6集團軍。
俄軍向西進擊,以壓倒的優勢兵力奪取基輔、列寧格勒、華沙和柏林,使數量的作用牢牢地銘刻在蘇聯的軍事理論中。這一集中兵力的理論認為,在農村奪取一個預有設防的陣地需要三比一的兵力優勢,而在城市要保證勝利至少需要十比一的優勢。蘇軍的下一個主要經歷是1956年在布達佩斯。在那裡,他們為鎮壓反叛進行了四天巷戰,殺害了25,000匈牙利人。
盟軍在卡西諾、佈列斯特、阿納姆、亞琛和魯爾區都經歷了城市戰鬥。自那時以後,美國軍隊在漢城和1968年在越南的新年攻勢期間的順化進行了不大的城市戰鬥實踐。後一個經歷是否包含現代大城市作戰的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懷疑。它部分是古代中國城市設計的密集的阿納麥澤城翻版,部分是十九世紀法國殖民地兵營模式。英國軍隊把警察的職責同在耶路撒冷、尼科西亞、亞盯貝爾法斯特和德里防暴行動中的小規模戰鬥結合起來了。法國在阿爾及爾也是同樣。德國軍隊不會忘記1945年的後衛防禦,並比其它任何軍隊更清楚地意識到今後將不得不在其本國城市打一場防禦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